近幾年來,農村殯葬改革有了很大的變革,人們普遍重視厚養輕葬,農村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觀。不過,20多年前,可不是這個樣子。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東顧村,聽那時的村委會主任——顧官堂談談從移風易俗開始的鄉村變革。 顧官堂告訴記者,殯葬改革是國家號召的,也是從農村實際出發的。當時二次土葬風氣蔓延,田里頭到處是墳頭,村兩委會才考慮移風易俗算。 如今,顧官堂為自己當時“平墳設堂”的做法感到驕傲。他說,如果不是當時下大決心,哪有東顧現在數百畝整齊劃一的農田。東顧村推崇的是“厚養、薄葬”。村里的老人現在都會對子女說,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將骨灰存放在村里的安息堂內。 顧官堂告訴記者,當他在81年接任村委會主任位置的時候,東顧村是個“四塘八野”的亂村,村民居住十分零散,田地也是東一處西一處,無法集中管理、合理利用。那時他就想辦法、做工作,讓村民拆掉老房子,重新規劃居住點,但在當時那工作非常難做。 顧官堂介紹說,當時部分群眾有點抵觸情緒,因為他們祖祖輩輩住在那里,故土難移,經過做工作,拿規劃,第二年建起來以后,大家都感到這種方式很好,東西三排,一條河,路道成型,節約了土地,思想轉變了,各方面都很好。 1983年,東顧村平整土地400畝,1984年就開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那時他們村的渠道就全部硬質化了,同時還積極進行農產品的改種。只要當時有什么新品種,顧官堂都要想辦法拉到東顧村來搞實驗、做試點。農業生產搞上去了,顧官堂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發展工業上,在90年代初期,東顧的村集體收入就達到了500多萬元,這些收入全部用于村莊建設和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上了。 富裕了的東顧人沒有丟掉勤儉節約的好民風,沒有相互攀比的虛榮陋習。現在,作為泰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東顧村各項工作都走在了前頭。東顧人說,這一切的變化不是一朝一夕的,離不開上輩子老一代人的開拓與奉獻,東顧人是從移風易俗開始鄉村變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