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大棚蔬菜,發展高效農業,眼下正在我市如火如荼地開展。而在上世紀80年代,在大棚里種植蔬菜可是件稀罕事兒。 走進古溪鎮尹垛村尹祝華家的小院時,老支書尹祝華正站在高高的板凳上采摘紅棗。老人熱情地跟我們介紹,這棗樹可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去浙江、山東一帶帶回來的,別看棗的個兒小,可就是比一般的棗甜、脆。其實,那個年代他們已經開始種植一些水果樹。 曾當過4年兵的尹祝華,上世紀70年代后期回到了古溪鎮尹垛村擔任村支部副書記,那時的尹垛村是一個有著1300多畝耕地、1600多人口的大村。對于年輕的尹祝華來說,讓村民們填飽肚皮是最大的事。改天換地的熱情至今難忘。 如何讓村民們在這人均不足一畝地的土地上收獲希望,這些問題尹祝華每天都在思考,他帶著村里的幾個干部數次前往浙江、山東,學習大棚蔬菜的種植方法、帶回各種果樹的樹苗,糧食產量高了,村民們除了能夠結余到糧食,還能通過反季節蔬菜賣到好價錢了。但不同的聲音也出現了。 就在爭議聲中,尹祝華帶著全村干群埋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建設熱火朝天。他將村里1300多畝土地全部進行了改造,所以全村排水、灌水的矛盾幾乎沒有發生過。 風風雨雨數十秋,歲月的滄桑在尹祝華的臉上留下道道痕跡。現在,老支書把發展現代農業的希望寄托在現任村主任的兒子身上。尹祝華跟兒子講了幾條,要想當好干部,首先要愛學習,要學習農業科技知識。其次,頭腦要活,要把尹垛搞出特色,讓群眾得到實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