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來,放眼看去,高樓林立、道路縱橫、生活富裕,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看得見的變化。然而還有些變化卻發生在人民的心里,一些舊有不良風俗的摒棄,也是我們進步的標志。走進劉陳鎮東顧村,就可以從群眾一些習慣的改變,感受農村生活的變革。 一走進東顧村,到處都是整潔優美的環境,在村子南頭有一座其它村里幾乎看不到的建筑物——安息堂,村里過世的人,骨灰都在這里安放。 在東顧村,所有的農田都整齊劃一,里面看不到一處墳頭。而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東顧村土葬、亂葬的現象也非常嚴重,為了改掉村民們的這個陋習,村里決定建造靈堂。 劉陳鎮東顧村原村委會主任顧官堂組織年紀大的村民到華西參觀,開闊他們的眼界,增長他們的見識,讓他們的觀念得到更新。 參觀回來后,村里又一次進行了動員教育,村民們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紛紛由反對變為支持。幾天的功夫,靈堂就規劃建立起來,所有的老棺木都自行處理,東顧村到現在沒有一戶發生二次土葬的現象。 “厚養、薄葬”,現在已經是東顧村村民贍養老人的一個基本準則。在東顧村還另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村里的婚喪嫁娶,一切從簡節約。 在農村好面子、講排場,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習慣。上世紀80年代末,東顧村就開始設法改變這種不良的習氣。顧官堂介紹:“那個時候,我們村支部就號召大家制定一個個規定,從那時候就剎住了鋪張浪費的歪風,以后基本上就堅持下來了。 【點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中一個要求就是村風文明。 60年來,我們的農村,從貧窮到小康,從愚昧到文明,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社會主義新農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