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六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我市城鄉,商貿流通產業迅速發展,各種形態不同、規模層次不等的市場店鋪昭示著一個商品全流通時代的來臨,廣大城鄉群眾也由過去的求購者搖身轉變為市場的“上帝”。 國慶長假前夕,濱江鎮殷石村村民焦國清來到位于村頭的一家超市,準備購賣一些小包裝食品。這家叫“萬家歡”的農村超市有400多平方米,陳列的商品從副食品到日用品、從家用雜貨到文娛用品,近20000種。 駐足鼓樓北路,街頭商鋪林立。但在建國初期,這個全市的商業中心還是一條粗糙的“扁擔”街。據家住縣家汪老區的陳翠蘭老人介紹,六十年前,鼓樓街南至五亭橋,北至原政府叉路口,沿街商鋪也不多。 六十年過去了,見證歷史風雨的鼓樓街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市的商貿流通產業也早已今非昔比。 相關數據顯示,1952年,我市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800多萬元,到2008年,我市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已達到85.7億元。經過六十年的變遷,我市第三產業取得了輝煌成就,居民消費結構也隨之不斷調整升級。 相關資料表明,建國初期,全市的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加起來只有400多家,而如今公有制、非公有制并存,國有、私營、股份制企業以及個體經營同臺競爭,共謀繁榮。到2008年,全市列入統計的超億元規模商業企業已有10多家,個體工商戶已達到30000多戶,全市的三產增加值已接近100億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