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經濟發展的支撐,建國60年來,我市工業從1874萬元到近400億的開票銷售,從作坊到規模化,從零散到集聚,經歷了一次次的改革、調整、創新和規模的擴張,也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輝煌。
江蘇泰隆集團創辦于1970年,生產過砂輪,從事過農機修造,一年的產銷只有1萬多元,1982年,企業實施轉型,開發生產軟齒面減速機,但由于基礎設備條件差、產品檔次低、結構單一,企業規模一直做不大。
泰隆集團董事殷金榮說:“那時候只有20幾個工人,十幾間破舊的廠房,三四臺破舊的設備,生產的產品是很低檔的。”
為持續做大企業規模,振興民族工業,90年代初開始,泰隆集團向硬齒面減速機等中檔產品發展。與此同時,全面加強了人才引進和科技開發,積極引進全自動生產設備,企業發展開始邁入快車道。現在,企業已經由最初的6個人發展到4000人,由最初的5間瓦房發展到現在占地800多畝、建筑面積28萬平方米,由四臺舊設備發展到了1000多臺先進設備,產品也擴大到了十多個系列數十萬個規格品種,其中,核電、風電產品躋身行業高端,企業獲得了中國名牌、馳名商標等殊榮,成為全市重點骨干企業。
建國60年來,我市工業企業經過體制機制改革,不斷開拓創新,逐步發展壯大,形成了30強、50佳和一批列統企業的梯隊,并擁有了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個中國名牌產品。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依靠自主創新技術,擁有了20多項專利,產品市場份額超過90%,企業規模從幾十萬迅速擴張到了8億元。
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總工程師吳體常說:“這些技術上的進步,帶動了我們國家冶金事業球團鏈篦機的發展,從目前整個的生產形勢來講的話,全國大多數的冶金大型設備都是由我們廠子來制造的,企業每年以翻一番甚至翻兩番的速度向前發展,被評為江蘇省快速增長型100強企業之一。”
現在,我市重點企業的四醚、靛蘭、離子膜燒堿、減速機、小提琴等一批產品規模名列行業前茅。重點骨干企業、規模企業支撐和推動著全市工業快速發展,其中30強工業企業占全市規模工業的半壁江山。
據市經貿委副主任焦正龍介紹,我市通過培育扶持、政策激勵等有效舉措,發展壯大了以30強重點骨干企業和50家成長型企業為代表的骨干企業集群,并成為支撐和拉動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至2008年底,全市規模超億元或利稅超千萬元的企業達80家,其中,規模超30億元的企業1家,超10億元的企業4家,超5億元的企業8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