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無路不富”。這是建國以后,泰興人感觸最深的一句話。60年來,我市的交通事業(yè)書寫了一部氣勢恢宏的發(fā)展史。 今年80歲的徐先是我市一名離休老干部,1948年參加工作,曾在我市多個部門和縣領導崗位上擔任過重要工作。1958年,徐先親身參與并領導了泰興歷史上的第一次全民大辦公路運動。徐先告訴記者:“因為當時走路非常困難,像要去古溪,如果下雨要走一天才到。1958年以前,泰興全縣都是土路,當時泰興有一批山芋苗要運到六合,路不好走,縣委決定造路,成立總指揮部、三個分指揮部,我當時負責姜八線54公里。” 當年,泰興縣委決定,發(fā)動全民大辦公路,計劃用夏秋兩季同時完成我縣境內姜八、口泰、城黃三條主要公路線的鋪筑任務。姜八線北起元竹公社,南至靖江季市鎮(zhèn)北。指揮部共有7個工作人員,民工4000人,但卻沒有一分錢經費,修路所用的全部磚頭,都是沿線群眾一塊一塊撿來的。 “人民公路人民修,沒有工具用手摳”,全縣掀起筑路修橋的高潮。各區(qū)、鄉(xiāng)大搞群眾運動,層層落實送碎磚的任務,真正做到男女老少齊上陣。在全體干群的大力支持下,不到半個月,修路所需的磚頭就基本落實到位。然而,在那個沒有任何機械設備的時代,修路所遇到的困難遠不僅如此。 在備足碎磚、碎石、砂子后,剩下灌漿的粘土問題難以解決。徐先說:“鋪上石子后要澆泥槳,工程師說靖江有一種紅土可以用,但一測算,要很多民工去挖,要用錢買土。我說我來找,我們泰興挖泥時有一種黑土,我們從季黃河一帶找,那里黑土多得很,這個回來一試驗,發(fā)現(xiàn)這個粘度比紅土還要好,以后就是在哪里做路就在哪里挖,我們姜八線上都是黑土,所以我們造路沒有花錢。” 原本計劃用六個月都難以完成的任務,最后卻只用了三個月,三條路就全部竣工。雖然當時的公路是沙石路面,只有4.2米寬,但所有的老百姓都歡欣鼓舞,激動不已。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如今,國道、省道穿境,農村公路交錯縱橫,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鐵路建設已經通車,泰興的交通發(fā)展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看著這一切,徐老感慨萬千。他說:“這幾年的發(fā)展,比我們解放前三十年還要快,這反映了全國經濟的興旺,反映了我們泰興興旺發(fā)達的景象,我們看到以后非常高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