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商品短缺,實現計劃供應,即使有錢也難以購物,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商品日益豐富,關門銷售、有貨不愁銷的情況發生了變化,消費者逐步變成了“上帝”。 孫紀明是供銷社系統的一名老職工,1998年從供銷社系統停薪留職后,自主創業,在七圩鎮涌興村開了家為農服務社。9月2日下午,他像往常一樣騎著三輪車,將五箱啤酒、飲料及其他日用品送到了涌興村村民李佩寶家,同時回收走空啤酒瓶。 只要一個電話,就會將村民們需要的日用品送到家中,自從提供了這項服務后,像這樣的送貨上門,孫紀明幾乎每天都會重復進行。 今年53歲的孫紀明是1977年進入供銷社系統工作的,作為一名行管人員,他親身體驗到了計劃經濟年代商品供應的緊俏,那時候坐等銷售也是門庭若市、車水馬龍。 從坐等農民上門到如今的電話一打,隨叫隨到;從過去的農民走上十里八里路才買到商品,到如今的將商品送到農民家門口,用孫紀明的話說,這一切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不僅如此,在老孫從事供銷社工作時,泰興人要買大件商品,兒女結婚還要到上海等大城市置辦。 時光再倒流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商品特別短缺,無人不圍著供銷社轉,老百姓買什么商品都要計劃供應,即使這樣,仍是一物難求。 原宣堡區供應社主任常榮寶介紹,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是憑票供應的。過去自行車票一個鄉鎮一年只分五至十輛,大的鄉鎮有十輛,小的鄉鎮只有五輛。那個年代,每五六個行政村才會設一個供銷社的下延點,提供計劃供應商品。 “不管白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改革開放最直接的體驗就是生產力提高了,商品豐富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供銷體制逐步變革,1998年以后,市場完全放開,商品經銷由官辦、合股辦變成了純民辦。常榮寶告訴記者,市場放開以后,農村個體戶也多了,物資供應就不需要計劃了,供銷部門在農村的網點就逐漸被個體戶所取代了。 為了規范和完善農村地區商品供應體系,提供放心安全優質商品。從2002年起,國家從宏觀上強化了供銷網絡建設,充分發揮供銷社的經營優勢、網絡優勢、人才優勢,走市場化運作路子,在農村地區建立農資放心經營店。至目前,全市已建農資放心店287個,2009年,供銷社系統再建80個放心店,年底實現村覆蓋率100%。在城區,一大批全國知名的連鎖超市相繼落戶,市民吳國祥平均每周到大潤發超市采購兩次,在這里,除了能夠采購到全國各地商品外,一些本地地產品也能夠買到。 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以來,我市商貿流通業增長繼續呈現高位增長,實現開票銷售37.54億元,同比增長28%,實現稅收1.16億元,增長2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