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命壞,就怕病敗”。農民最怕生病就醫。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我市農民占總人口的95%以上,農民自費看病取藥,由來已久。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大力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從傳統的模式一直到“農村醫療保險”這種較為先進的醫療保障體系,使農民看病負擔過重的狀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 8月29日上午,蔣華鎮崇福村村民沈愛琴來到鎮衛生院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窗口,為生病住院的父親結算治療費用。 沈愛琴說,用了1800多塊錢報了881塊錢,只要憑這個醫療合作卡直接到門診結帳也挺方便的。 自2006年起,我市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系統就實現了在鄉鎮衛生院的全覆蓋,因此,現在所有的農民都能象沈愛琴這樣,住院治療費用即時即報,且報銷比例逐年增加。而在過去,這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蔣華鎮是我市最早開展農村合作醫療的地區之一,該鎮衛生院的副院長嚴金宏,30多年來一直負責這項工作。他對于農村合作醫療的變遷,有著深刻的感受。 嚴金宏介紹說:“我們這合作醫療是70年開始舉辦的,一開始是隊辦合作醫療,是以大隊辦合作醫療,就是現在的村。到1974年我們實行現在的聯辦,也就是現在的鎮村聯辦合作醫療,當時群眾是交一塊兩毛錢,政府補三角錢。” 由于報銷比例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民參合的熱情不僅不高,而且逐步萎縮。到上個世紀80年代,開辦合作醫療的只剩下了沿江經濟較發達的6個鄉鎮。 1991年,國家將合作醫療納入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的重要內容,合作醫療走上了復蘇之路。1996年,人壽保險公司與市衛生局聯合開展合作醫療保險業務試點。2002年,我市首次調撥扶持引導資金78.4萬元,使全市合作醫療保險,以村為單位覆蓋面達到了76%。2003年,我市開始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即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 嚴金宏說:“現在是全市統籌辦,可報銷的錢多了,而且在全市統一辦,而且政府有統一的章程,它是有章可循的。” 群眾交的錢不變,而政府的投入卻在逐年增加,由過去的2元增加到現在的80元。經過5年的發展,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由最初的68萬達到了去年的100.77萬人,不僅全體農村居民參加,而且部分無醫保的非農居民也積極參加,參合率達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