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口中就有4億多是文盲,文盲率高達80%。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泰興也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 83歲的沈白凡老人,是我市教育系統的一名離休干部。雖然已近耄耋之年,但老人依然精神矍鑠。回顧過去,沈老十分感動。1945年,沈白凡參軍,由于之前有過在劇團演出的經歷,一進部隊他就被安排到了部隊文工團。 1950年,沈白凡從部隊轉業到泰興古溪區文化站做站長,負責36個鄉劇團和49個村劇團的工作。1953年,他的工作成績得到了縣領導的肯定,組織上決定送他去師范學校學習。 1956年,剛剛從師范畢業的沈白凡被分配到古溪區負責掃盲工作。當時,古溪轄區內有14個鄉,89個大隊,全區有18420名青壯年文盲,而且這部分人都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每天忙于勞作,很少有人愿意來學習。 為了改變群眾不學文化的觀念,沈白凡想盡各種方法:加強宣傳,大會講、小會宣,標語到處貼、口號經常喊,并且編排有針對性的文娛節目,廣場、田頭,一村一隊,一個不拉的演。同時,他還帶頭現身說法,憶沒有文化之苦,思有文化之甜。另外,他還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改編,并創立了“見物識字法”。 沈白凡介紹說,見物識字是到群眾家里,像椅子就寫個椅子,凳子就寫凳子,它很能普遍,不像省里教材上按次序,所以這個見物識字快得很,本來按省編教材要花一年多時間,這樣只要6個月就解決問題了。為此,專區在這里開了三次現場會,然后向省里匯報。 把學習文化知識融入到群眾生活的點點滴滴,很快古溪區的掃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見物識字法”也被全國的很多地區廣泛推廣開來。1960年,沈白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并赴北京參加全國教育和文化衛生體育群英會。 在北京受到領導人的接見后,沈白凡更加認識到掃盲工作的巨大意義。1962年-1982年,沈白凡和我市其他許許多多的教育工作者一樣,邊教學邊負責群眾掃盲,為普及和提高我市的群眾文化基礎知識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現在,沈白凡還從事分界鎮的老齡工作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對于村里的修橋修路之事,他也是竭盡所能,作出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