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我市是傳染病的嚴重流行地區。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經過整整一代人的努力,各類重大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有的已經消失。 泰興曾經是麻風病流行比較嚴重的地區,發病人數和發病率居全國之冠。我市的麻風病康復病區,當初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麻風病醫院,現在的面積幾經縮減,只有當初的二十五分之一。 可以說,麻風醫院的變遷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重大傳染病防治成就的真實寫照。1975年,為了遏止麻風病在境內的流行,我市在過船建成了大型的麻風病醫院,集中收治病人,1997年經國家衛生部驗收,我市已基本達到消滅麻風病標準。 除麻風病之外,我市歷史上霍亂、天花、流腦、麻疹等傳染病都曾發生大規模流行,由于醫藥衛生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造成“死者連戶,棺材不能遍給”。由于我市瀕臨長江,也是血吸蟲病(俗稱“大肚子病”)的重點流行區。 新中國成立后,我市運用行政力量,宣傳大衛生觀念,貫徹執行預防為主、防治并舉的方針,逐步建立起衛生防疫管理體系,同時大規模開展預防接種工作,接種的生物制品品種也逐年增加,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保護了大量的易感人群。 原市衛生防疫站副站長史鎮波介紹,泰興解放后,縣委各級領導都很重視衛生防疫工作。過去,傷寒、結核等各種傳染病發生后,沒有人管,也沒有經費。過去,群眾的衛生知識知曉率也很差,不懂怎么防怎么治。現在有了專職機構,通過大力宣傳教育,群眾掌握了防治知識。 為了喚起群眾的現代健康意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大力開展以改水、改廁和健康教育為特色的愛國衛生運動。上世紀90年代,在省市兩級政府支持下,我市積極實施黃橋老區農村改水攻堅規劃,啟動“泰黃清水輸水工程”,累計受益人口50多萬。消滅老鼠、蟑螂工作也先后達標。隨著各項工作的深入,人居環境逐漸改善,各類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20世紀50年代,天花被消滅;70-80年代,白喉、麻疹、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嚴重危害青少年的急性傳染病發病率大幅度下降;1991年,我市獲消滅血吸蟲病達標縣獎牌;90年代,傳染病總發病率退居疾病譜的第五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