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之前,一代偉人毛澤東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勤勞智慧的泰興人民,從依靠人力為主、到人機并重,再到機械為主,改天換地,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珊瑚鎮左莊村村民黃仁霞年輕時就夢想做個農機手,如今,65歲的他不僅擁有了價值三十多萬元的農機機具,而且成為左莊村富裕戶之一。 1978年,34歲的黃仁霞告別了10多年的木匠生涯,盡管他當時已是13名徒弟的師傅,但他還是決然回到村里做了一名農機手。 拖拉機機手黃仁霞一干就是20多年,2001年,黃仁霞又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第一個在左莊村買回了一臺價值28.6萬元的聯合收割機。 東拼西借,黃仁霞終于有了自己的一臺收割機。如今的老黃雖然不再年輕,但這臺收割機依然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收割機給老黃帶來了滾滾財源,家庭因此而富足,但富裕了的黃仁霞依然不改初衷,還是投資新型農業機械。現在,他家有拖拉機兩臺,挖墑機一臺,免耕機兩臺,旋耕機兩臺,還有收割機、插秧機、植保機,是名副其實的農機之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農業機械相對單調,只有拖拉機等簡單農機具。上世紀九十年代,收割、插秧機械大批涌現,但大多數老百姓苦于囊中羞澀,不能擁有自己的現代耕作機械。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隨著國家逐步取消農業稅、對農業機械購買進行政策補助之后,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投資農業機械產業,種田也變得更加省工、省事了。 據了解,全市目前農機總動力達到50.3萬千瓦,擁有各類農業機械11萬多套,全市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7.27%。其中,插秧機893臺,收割機1225臺,植保機械2136臺。這些農業機械的加入,夯實了全市農業增收基礎,連續十年來,全市糧食年單產穩定在噸糧水平。 市農機局局長唐國平介紹,農機化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農業生產水平的顯著提高,更是我市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提質豐收的有效途徑,僅全市農機跨區作業,2008年總收入達到1.5億元,為泰興農民人均增收150元。 【記者感言】 農業的根本出路哪里,在于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不僅減輕了體力勞動,更為糧食增產提供了保障。六十年的變化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農業機程度的進一步提高,是廣大農民的期望和福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