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光潔、墻壁雪白、裝飾溫馨,大家都希望有這樣的家庭環境。然而與之一墻之隔的樓道有那么幸運嗎?日前,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 國慶二村小區是建成多年的老小區.住入了單元樓,一些居民習慣了“門里是家、門外不管它”的生活方式。在樓道內架爐做飯的到處都是,僅有的一點公共面積也被各家派上了用場。在萬福小區,記者發現一些樓道內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雜物,墻壁上到處是信箱和牛奶盒。至于會不會影響其他人通行,會不會對環境、他人的物品造成損害,考慮的和做的就不那么一致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僅僅是設施不完善的老小區,就連一些剛建成的新小區,樓道里停車、違法搭建、亂倒垃圾的現象也比較普遍。 樓道衛生整潔是一個居民小區文明的一面鏡子。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難題。既有共性原因,也有個性原因。但也有一些做得好的小區、樓道。不妨到縣家汪8號樓看看。 在縣家汪小區,有個人人稱道的8號樓,40多戶居民文明相處、互幫互助,和諧的春風給他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這些天,盡管天空下著雨,縣家汪8號樓的老葛和老張還是經常相互欣賞、討論雙方種植的花草。8號樓道前有塊公共綠地,兩位老人利用空余時間種上了花草,讓樓道周邊的環境顯得更加優美。 8號樓40多名住戶大都是當初拆遷的回遷戶,鄰里之間的感情像陳年的酒,越久越濃厚。不管是樓道內的衛生還是公共部分的環境,誰有空誰打掃。平時沒事大家都喜歡聚在一塊,談天說地,交流溝通。 2004年,縣家汪小區被評為省級文明小區,2007年,8號樓被一致被推選為文明樓院。 【編后】 樓道雖小,文明卻無處不在。居民們多一份溝通、寬容、關愛,那么小樓里就多了一片美麗的春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