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我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交通建設可謂濃墨重彩。經歷了從無路、到土路、沙石路,再到等級公路;從單行路,再到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從基本的解決行路難,再到經濟發展主動脈的發展歷程。 今年45歲的葉忠明,是我市一家規模較大的物流企業負責人,從事物流業20多年的他,對我市交通事業的發展如數家珍。葉忠明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我市的對外運輸渠道很狹窄,90%以上的貨物要從鎮江火車站運輸。 今年即將60歲的張繼根原先是市政府車隊的一名老司機,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市成立重點交通項目指揮部,張繼根被調到指揮部擔任綜合科長。張繼根介紹,過去是很狹窄的小路,當時的路面只有9米寬,路基11米,坑洼不平,一般都是些碎石鋪筑的,下雨下雪以后就造成路面坑洼不平。 1987年建成通渡的七圩汽渡縮短了我市與蘇南的距離,同時新建了泰七線,通車之后泰七線隨即成為了當時我市交通運輸量最繁忙的道路之一。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我市按一級路標準對原有的泰七線進行改擴建,并向北延伸至北二環,更名為泰常路。這也是泰興有史以來工程量最大、投資規模最大的第一條省道公路干線。 與此同時,我市通過自籌一部分、上爭國家補助等措施,先后對姜八線、江平線等四條省道進行了新建、改建和大修,并新建了沿江高等級公路接線工程,興建東北環繞城公路全長5公里,全線雙向六車道,同步還建成了泰興立交橋。 截止目前,有寧通、寧靖鹽兩條高速公路從我市過境,總里程達到72.5公里,有五處上下互通,省級高等級公路5條,總里程近150公里。2004年以來,我市啟動了農村公路改造建設,先后投入8億元,建成各等級農村公路近1500公里,實現了公路“村村通”,有效地改善了村的基礎條件和農民的交通環境。 2008年,我市又提出了“以港興市、港區聯運”戰略,沿江大道、南三環西延隨即破土動工,334省道改線工作也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新一輪的立體交通建設正在全面鋪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