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高沙土在我市占有70%以上的面積。這種土壤的特征就是漏水跑肥,投入大、產出低。六十年來,我市百萬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借助高沙土整治相關政策,幾代人矢志不渝地努力,終于使高沙土低產田變成了穩產高產糧田。 十多年前,分界鎮千畝冬棗園就是長生萬畝低產田改造的主戰場,以糧還貸的低產田改造模式就從這里走向全國。 1996年,當時的長生鄉在我市水稻種植面積最少,不到全鄉耕地總面積的40%,關鍵是因為農田基礎太差,無法解決農田排灌問題。現分界鎮生產助理、當年的王樓村黨支部書記丁林海對于當時的農田面貌記憶猶新。他說,原王樓村有土地面積2000多畝,真正能夠實現稻麥兩熟種植的只有600多畝,土地產出比較低,當時的現狀是高垛田比較多,廢溝塘多,基礎設施差,群眾呼聲比較高。 根據群眾的呼聲和要求,1996年秋播之前,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采取政府貸款、財政貼息、農民出工、以糧還貸的新思路,加快長生鄉低產田改造的步伐。原長生鄉人民積極響應,在半年時間內,29個村先后出動勞力10萬人次,完成土方200萬方,改建擴建各類橋涵閘渠等建筑物8684座,投入資金達到558萬元。在以后的3年中,長生鄉低產田項目區群眾用增加的糧食效益還清了工程貸款。 分界鎮蔡樓村村民丁幫智告訴記者,通過低產田改造,現在的農田實現了田成方、渠成行,各類的田間配套系統到位,農民對政府的低產田改造比較滿意,改造后小麥產量為500公斤,水稻產量700公斤,是過去的兩倍。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市一度時間是糧食購進縣,每年都需要從高郵、寶應等地調購糧食來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關鍵是水稻面積少、產量低。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開始,我市各地紛紛對高沙土中低產田進行改造,拉開了全市旱改水工作的序幕。 上世紀八十年代,各地繼續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完善。九十年代以后,國家對我市高沙土地區農田整治提供資金資助,各地低產田改造工作達到了高潮。 自1994年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以來,至2008年,我市累計立項開發65萬畝土地,總投資2億800萬元,累計完成各類土方2400多萬方。新建各類渠道建筑物23776座,新建橋梁108座,新建電灌站138座,修建機耕路756公里,修建硬質襯渠1000多公里,農業綜合開發的實施為我市農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加強,使高沙土低產農田成了高產穩產農田,我市不僅甩掉了糧食購進縣的帽子,而且每年向國家出售余糧30多萬噸,為國家糧食安全工作作出了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