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市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市農村住房面積不斷擴大,住房質量也得到了逐步提升。2008年,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50.1平方米,高于小康目標值10.1平方米。 走進劉陳鎮果園村,一排排樓房映入眼簾。今年52歲的陳健東是一幢兩層別墅的主人,他家有三口人,兒子在揚州讀書。老陳早年跑過供銷,后來干起了磚瓦匠的活計,每年的收入在2萬元以上。他現在居住的這套別墅建于2006年,新房總共180多平方米,比起原來的老房子,居住條件可以說有天壤之別。 進入陳健東的家里,發現他家里裝修得與城里人的并沒有什么區別,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老陳的別墅在村里算是建得比較早的了,近幾年,老陳驚喜地發現,周圍和他擁有同樣別墅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一幢幢別墅如雨后春竹般拔地而起,預示著村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小康社會的逐步完善。果園村村干部陳寶友告訴記者,他們村共有700多戶人家,收入以養殖、運輸和在果園場打工為主,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6000元。逐漸富裕起來的村民,住房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現在樓房普遍占到80%以上,已經有十多戶砌了小洋房。 據了解,1982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228元,去年則達到了7355元。經濟發展了,收入提高了,老百姓花錢蓋房子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據統計,現在,我市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50.1平方米,遠遠超過全面小康40平方米的目標值。全市有80%以上的農戶住上了樓房。 【新聞鏈接】 農村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是指農村居民按人平均計算的室內面積。農村居民住房面積的指標值相對高于城市,設定為40平方米。現在,隨著新農村建設的興起,農民不僅要住好房,更要規劃好、配套好、文明衛生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