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至今的60年里,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變化也改變著千千萬萬家庭的命運,鄧振和就是其中的一個。 來到黃橋鎮鄧振和老人的書房,看到最多的不是書,而是一摞摞陳舊的錄像帶和一張張標有編號的光盤。老人告訴記者,這些都是他自己錄制收藏的,里面記錄著幾十年來他們這個大家庭中發生的每一件有意義的事,以及家庭的每一次聚會。 黃橋鎮文江路50號居民鄧振和說:“自己回過頭來看看,我這樣的家庭是怎么得來的,這個幸福是從哪里來的?要想到這一點,始終不能忘本! 鄧振和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有兄弟姊妹八人,解放前家境十分貧寒,身為長子的他被迫去替人做工。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當地政府的照顧與幫助下,鄧振和在古溪糧管所謀得了一份能養家的差事,一大家子人的生計也算有了著落。然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讓年幼的弟妹們能念書學文化。 鄧振和說:“我本身是小學,五年級就出去學做生意了。我們幾代人吃的舊社會的苦,沒有文化。因為我們已經跟不上時代了,但是一定要盡到責任! 為徹底改變家族命運,鄧老無論付出多少艱辛都堅持供弟妹們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只要一談到家里的大學生,鄧老就非常自豪。 鄧振和感慨地說:“現在每一個家庭都有大學生,多的人家2個,甚至有3個的,有博士、碩士、有在外國的。大概包括我們平輩的有接近20個。就沖這一點,我怎么說也不能忘記共產黨。” 在這樣一個大家庭里,鄧老贏得了所有家人的敬重。幾代人相親相愛,生活和睦幸福。老人自己也練起了書法、拉起了二胡,愜意地享受晚年幸福生活。 他表示:“‘飲水需思源,幸福憶黨恩’,我概括了這10字,現在來回顧解放60年就不簡單,我們這家庭60年的大變化,幸福從哪里來的?幸福怎么能忘記共產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