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不論哪朝哪代,“剃頭匠”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職業。張橋鎮鎮西村的老剃頭匠劉恒元,自打14歲那年摸上了剃頭刀,這個活計至今沒丟,今年,老人干這行就整整有60年了。
在張橋鎮農貿市場的對面,不論嚴寒酷暑、刮風下雨,你都會看到一家非常簡陋的“理發店”。一塊雨布倚著墻面而立,就是這家店的店面;一張椅子、一個臉盆架還有幾個熱水瓶,就是店里所有的設施。這就是劉恒元老人的理發店。
劉恒元告訴記者,目前他的生意還可以,能弄到20-30塊錢一天。
俗話說“七十古來稀”,今年74歲的劉恒元依然精神矍鑠,不管是理發還是修面,動作還是那么嫻熟。
1949年,年僅14歲的劉恒元還是個放牛娃,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一位剃頭匠相中收為徒弟,從此他便開始了這個與他相伴一生的職業。
1954年,家境貧寒的劉恒元只身一人來到上海,他想靠著自己剃頭的手藝在那個繁華的大都市,找到一點生存之地。
在上海打拼了五六年后,劉恒元回到家鄉當起了生產隊隊長。在這期間,他沒有放棄老本行,不時會幫家人和村民們理發。退職后,老人便又重操剃頭刀,上街替人理發。
如今老人已是兒孫滿堂,一家人都勸他不要出去了,可他還是堅持著這份執著,就像老人說的:這手藝已然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不能丟的。
【編后】
六十年,變化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執著。如今,剃頭手藝變成了劉恒元老人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感動生活真切可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