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鎮余莊村一百多畝農田雜稻成災,受災農戶損失慘重。 7月8日上午,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接到群眾電話,反映黃橋鎮余莊村大片農田雜稻叢生,市農技推廣中心工作人員隨即趕到余莊村二組。 據市農技推廣中心工作人員現場查看,雜稻田塊分布在余莊村一組、二組和五組,面積超過百畝,平均雜稻率達30%。當地群眾也知道是雜稻,農技人員也斷定是雜稻,雙方爭執的焦點是雜稻的來源。 在市農技人員的一再解釋下,部分村民認同了地生雜稻來源看法。但現在水稻生產已進入分蘗期,要想耕翻重栽已不可能,現在較為現實的措施就是拔除雜稻,然后從直播稻比較密的田塊抽出部分秧苗進行補插。 市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高余德認為,應把雜稻及早拔除,要做到拔早、拔小,越是到后期,雜稻越高大,越是難拔,一開始拔雜稻,只要用籃子,到后期拔稻,就要用拖拉機,用工大不一樣。 今年我市陸續發現多處田塊有雜稻存在的現象,這些田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直播稻。 市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高余德介紹,雜稻種子多年來一開始是比較少的,逐年加重,這個原因主要是每年都搞直播,而且不耕翻,所以雜稻每年都加重。 與直播稻類似,麥套稻方式前幾年在我市一度風光,最高峰時播種面積達到十三萬畝。這種播種方式的優勢甚至比直播稻還要明顯得多,節省人工,產量較高,但幾年實踐下來,這種播種方式已銷聲匿跡,原因就是麥套稻不深翻帶來的化除和雜稻問題沒有得到攻克。 直播稻播種方式的特點就是不深翻、省工,但也是它的致命弱點,因為它的不耕翻,給了雜稻在土壤里生存的空間,雜稻少時,群眾還可拔拔了事,但一旦爆發,種植戶便只有叫苦不迭的份了。 直播稻無疑是一種省工、節本的水稻播種方式,也是自然農法的一種播栽方式,但眼下配套技術還沒有到位,雜稻等問題沒有解決。建議廣大農戶來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播種,不然吃虧的將是種植戶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