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的袁瑞林是新當選的第二屆“十佳村黨組織書記”中年齡最大的一個,也是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時間最長的一位。上任之初,袁瑞林就以吳仁寶為榜樣,“學華西、趕華西、探索西橋新天地”成為他32年來的追求目標。 在袁瑞林的堅持下,桑園還是建了起來。可在當時“以糧為綱”、“重糧輕副”傳統思想的大背景之下,桑園根本就沒有人愿意去管理,甚至還出現了“春天栽、秋天黃、冬天進鍋鏜”的尷尬局面。 在袁瑞林的堅持下,桑田終于種好了。1995年,袁瑞林又創造了桑田套栽銀杏樹的新模式,成為當時高效農業的新亮點。到2003年,西橋村的最后700畝田也搞起了“銀杏 、柿樹”套作和“銀、桑、經”套作,土地產出每畝達到了3500元 。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是人們對改革開放后農村發展的認識。袁瑞林也多次到華西村學習參觀,下定決心辦工業。1978年,他帶領一班人,終于辦起了麻將加工廠,1994年又辦起了軋輥廠。1997年各地改制風起云涌,但袁瑞林寧愿自己不當千萬富翁,也要給集體經濟留一塊天地,堅持讓軋輥廠姓公不姓私。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壯大,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村里的農改投入、道路建設、水利設施、電路改造,以及村民合作醫療等費用全都由村集體經濟支付。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出色的工作讓袁瑞林有了升遷到鎮上工作的機會,然而他卻三次選擇了放棄。就這樣,他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已經整整32年,腳踏實地地工作著,默默無聞地奉獻著。 如今的西橋,全村總產值已經突破億元大關,農民人均年收入也超過了萬元。在袁瑞林的帶領下,西橋人民真正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袁瑞林說,只要村民信任、組織需要,他會象吳仁寶一樣活到老、干到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