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山東茄子、鹽城蔬菜、浙江西瓜為代表的高產栽培技術,在全市高效農業生產中發揮了較好的示范推廣作用。但是,對于外來技術是全盤接受還是有所取舍使其“本土化”? 破題:外地高產技術主宰高效規模生產 劉陳鎮留澤蔬菜園是全市第一家大規模更換山東暖式大棚為本地大棚的蔬菜園,標明我市種植業主已從當初的一味模仿,到開始把外地技術與本地實際進行融合。 我市高效農業的發展是學習和借鑒山東蔬菜規模生產成功經驗的結果。發展之初,大棚的搭建、技術人員的引進,全部烙上了山東的痕跡。市高效農業園區6000多個大棚基本都是山東暖式大棚,園區茄子生產普遍采用了山東技術人員提供的嫁接、點化、牽引技術,一下子使茄子產量有了大輻提高。 近三年來,隨著高效種植規模的擴張,種植品種也在不斷翻新。西瓜種植原來在我市規模很小、產量很低。東臺、浙江種植戶帶來的西瓜種植技術,讓我市種植戶耳目一新。 勿庸置疑,外來高產技術的引進是必須的、總體也是成功的,但還要與泰興實際相銜接,比如山東的暖式大棚就不適應。劉陳鎮留澤蔬菜園園主劉健介紹,這樣的大棚不能防雨防雪,不能控制溫度,本地大棚最起碼在這三點上要好得多。 與此同時,種植技術上也存在改良提升的空間。新街鎮農技服務中心主任劉根新告訴記者,改雙桿整枝為三桿、四桿整枝,這樣就能在不影響產量的基礎上,順應市場的需求。 解題:種植技術品種體現泰興特色 與劉陳鎮留澤蔬菜園一樣,今年市高效農業園區也將部分大棚由過去的11米縮短到8米。從更廣泛的領域看,我市土壤類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也對外地品種、技術的引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市農技人員、廣大經營業主齊心協力。 新街鎮蔬菜種植戶胡玉生告訴記者,只有把山東技術與泰興技術結合起來,才能使各個業主既高產又高效。 【記者感言】 發展高效農業,借鑒和引進外來技術品種,可以加快我市種植技術品種更新的速度,更快地致富廣大種植戶,必須堅定不移。但外來技術品種也要適應和適合本地實際,加以消化、取舍,使之成為具有泰興特色的種植技術與品種,需要黨委政府積極引導,農技人員和經營業主共同努力,最終達到持續發展、快速發展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