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葉余華)今年“三夏”大忙,張橋鎮張橋村王寶慶夫婦不再像以前那樣忙碌。原來,王寶慶將自己的2畝多承包地,按每畝800元租金流轉給村經營。王寶慶去上海做裝潢生意,妻子在家邊照看小孩,邊在自留地種植反季大棚蔬菜,騰出點時間到家門口的苗木基地去打工,3天掙了120元,成了“雙薪”農民。這是張橋村農民將自家承包地的經營權有償轉讓給村經聯社土地合作社經營后,騰出時間找財路增收的一個縮影。 張橋村地處張橋鎮郊,共有2202畝耕地、3965人,農民“一麥一棒”的種植模式沿襲多年,畝均收入不過千元。如何讓群眾盡快富起來,成為該村“兩委會”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2007年,在鎮上的引導下,該村流轉了106畝土地給能人種植香樟、高桿女貞等苗木。今年春上,東臺老板又看上該村的“風水寶地”,承包850畝土地,種植大棚西瓜。按照規劃,兩年后再擴到1000畝,將在村建成集觀光、試驗、農家樂為一體的高效農業示范園。 土地流轉,涉及到各家各戶的切身利益,何況一次性就要流轉850畝土地,這成了村干部深思的問題。村會計張懷榮說,當時,大家經過認真測算,過去3年農戶種糧,畝均純收益600元至800元。如果將土地流轉到村,再發包給能人發展生態高效農業,一方面可促進農業結構的大調整,打破近年來農業結構小調小整、徘徊不前的局面,另一方面可實現土地規模經營,使規模流轉土地的效益得到最大發揮。同時,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原有承包地的利益得到保障,又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去找其它財路增收。 經過對比算賬,交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每畝900元自愿有償轉讓方案,各戶在表決意見書和土地流轉合同書上簽了字。從前年到今年4月底,張橋村共有1006畝土地流轉到了集體手里。 “土地流轉后,讓能人進行規模經營,好事啊!”王寶慶說,以前每年都要回鄉農忙,耽誤生意不說,每畝還得花上百元的“奔波成本”。現在好了,不用兩頭奔,還能坐收租金,分得紅利。據調查,去年以來,張橋村推行這一土地使用模式,催生出像王寶慶這樣亦農亦商的農民近100人。 土地流轉,也為農業大戶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農民朱樹林承包了村20畝土地興建桃園,去年收益近8萬元。他告訴記者:“以前由于沒有足夠土地,種植只能小打小鬧。現在有了流轉土地,種植可以大展身手了。”他表示,明年還將擴大生產,爭取有更好的收成。 “過去土地拋荒、個人承包土地流轉不暢,現在外出務工從事二三產業兩邊擔憂的情況已不復存在。”村黨總支書記焦國慶介紹,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后,一部分人外出務工,還有一部分人依托鎮郊優勢,從事經商、發展餐飲、搞交通運輸、畜牧養殖等。 村負責人告訴記者,實施土地流轉、集體經營后,實現了村級收入、農民收入真正的“雙贏雙提升”。目前,張橋村有800多名勞動力從土地中徹底解放出來,年人均創收2.5萬元以上;村農民收入比上年增加200多萬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