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來,我市高效農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全市新增高效農業面積6萬多畝,但是高效農業破題容易,解題難。隨著高效農業向縱深發展,在具體運作過程中新舊矛盾不斷顯現出來。高效農業如何科學發展,近年來各地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也遇到了一些挫折。 在市高效農業園區,眼下正是蔬菜銷售旺季,每天當地的農戶都來到這里采購蔬菜,然后銷往蘇南的各大蔬菜市場。 破題:三年形成萬畝高效農業園 位于新街鎮的市高效農業園區,2006年剛剛起步,新街鎮黨委、政府通過帶頭承包示范田,招聘山東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承包,招引本地和外地能人進園創業等措施,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使園區內高效農業面積突破15000畝,設施蔬菜面積達到8200畝,日產銷售各類蔬菜15萬噸。園區蔬菜生產量大,品種齊全,吸引了外地客商進園批發收購。 鎮江客商說:“我們是鎮江的客商,這邊的茄子質量好,價格合理,適宜短途運輸,每天大概在萬把斤左右。” 難題:個體規模種植相對效益低 無庸置疑,園區的規模化帶來的市場號召力是顯而易見的,每天15萬噸蔬菜在田頭銷售一空就是明證。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卻不是規模越大,效益越高。新街鎮東河村黨總支部書記胡玉生前年投資興建了150畝蔬菜大棚,去年他還幫助村民吳正美建起了3個蔬菜大棚,但自己大棚的平均效益卻沒有村民大棚的平均效益高。 新街鎮東河村黨總支部書記胡玉生說:“三個棚,二萬二千元,搭棚搭的資金是六千元,統一是我給他搭起來的,一萬八千元,目前收入已有二萬二到了家。” 吳正美3個大棚,夫婦倆精細管理,蔬菜上市早,賣到了好價錢,而胡玉生大棚多,管理粗放,因而蔬菜價格高的時候沒貨買,價格低的時候,蔬菜才大量上市。 新街鎮東河村村民吳正美說:“四月份一塊二,那個時候人家不曾有賣。我們先賣的是一元二,五月份是賣的是塊一,七角。” 市高效農業園區共有設施蔬菜面積8200畝,投資業主36個,平均每個業主擁有設施大棚面積接近230畝,最大承包種植面積超過500百畝。園區剛剛起步時,每個農民工打工價格為15元每天,但隨著規模的擴大,用工越來越緊張,目前工價已提升到25元到30元每天。 新街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劉根新說:“高效農業的用工是我們投資的三分之一。比方說,一個大棚的生產成本是七千元,我們的工資就接近二千五百元。” 新街鎮東河村黨總支部書記胡玉生說:“我們村里農民打工要得到一百幾十萬,就象我還要發到十幾萬,這一熟就要發到十幾萬給農民工。” 從社會效益來講,務工收入的提升帶動了農民就業致富,是好事;但從投資者的角度看,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粗放經營,效益降低,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面對這兩難的選擇,現實的途徑在哪里? 解題:個體種植適度規模 影響個體規模種植效益現實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精細管理程度,二是勞力用工問題,部分業主已經意識到適度規模性的重要性,通過分包等方法減少種植量,把規模掌握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 市委副書記張澤民說:“就一個品種,就一個園區來講,要規模經營,要有一定的規模,就一個單獨的投資主體要適度規模,一個勞力管到幾個棚,就弄幾個棚,不能說再弄幾個棚,再弄幾個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 記者感言: 園區規模擴張與個體種植的適度規模并不矛盾,園區規模擴張目的是形成市場效應,讓蔬菜產得掉,賣得出;個體種植的適度規模是提高業主種植效益的現實選擇,要讓更多的農民在參與中管理好、種植好、收益好,最終成為高效農業發展的主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