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可是有些人卻不以為然。6月19日,濱江鎮芮堡村77歲的周銀珠老人差點就被大兒媳趕出了家門。 6月19日下午,記者來到周銀珠家時,老人的鋪蓋、衣物都被扔在了家門外,老人的大兒媳毫不避諱地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她扔的。 周銀珠的大兒媳張銀女說:“一開始孩子在城里上學,我也就不問了,上人住就住了,F在孩子畢業了,女兒24,兒子20,實在沒地方住不下來,我就跟她協商,我們輪著養。她就說,我死也死在這,活也活在這,她就是這樣! 據了解,周銀珠共有三個兒子,都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子女。按照他們當初的協商,老二已經負責為父親養老送終了,母親就跟著老大和老三生活。 濱江鎮芮堡村七組周銀珠說:“一開始在小兒子那住了11年,小兒子成親了,有了孫子了,就把我趕出來了。然后我就對老大國富說,我要到前面來住,然后我就住到了前面。輪流養我的話我就住這,我一世不肯離這,這是我住的房子,我有一間,老三要是對我好的話,我就不會住這來了。” 采訪中記者看到,大兒媳張銀女一家的生活的確困難,一家四口和老人至今仍擠在簡陋的三間瓦房里,但是這也絕不能成為不贍養老人的理由。由于兄弟幾人都在外打工,記者沒能采訪到老人的幾個兒子。目前,村委會的負責同志也已經介入協調,并對老人的子女進行說服教育。 周銀珠的外孫龔光亮說:“不管老人家做錯了什么事情,我們子女都應該包容,我只希望我的三個舅舅能把她養老送終,讓她有個好的晚年! 新聞鏈接:不贍養老人的六種誤區 老齡化,對于年輕人來說,似乎是一個很遙遠的問題,然而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卻不容輕視。誰都有人到暮年的那一天,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是每個老年人所期盼的。人人都會變老,養老的問題不可回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子女不盡贍養義務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農村的比率更高。據調查,不贍養老人主要緣自六種誤區—— ◆誤區之一:出嫁的女兒不贍養 ◆誤區之二:父(母)再婚不贍養 ◆誤區之三:分家不公不贍養 ◆誤區之四:不照料晚輩不贍養 ◆誤區之五:不繼承遺產不贍養 ◆誤區之六:別人不贍養 我也不贍養 近年來,隨著人們現代生活方式的強化,子女逐漸從家庭中分離出來,形成小型化家庭,使得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在很多地方,尤其是農村,老人的家庭地位、經濟條件被削弱,生存權存在隱患。忽略、歧視、虐待老人的情況時有發生。老人房屋被侵占、財產被掠奪、再婚受到子女干預、贍養不落實等情況很多。根據《婚姻法》、《繼承法》等多部法律的規定,贍養老人是成年子女的法定義務。無論老人是否再婚,是否有財產,子女都有贍養老人的義務。當然,這個義務既包括物質上的贍養,也包括精神上的贍養。如果子女本身生活困難,物質上的贍養可以少一些,但經?赐先说染裆系馁狆B仍然是法定義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