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大忙已經接近尾聲,各鄉鎮在秸稈禁燒工作中都做出了不俗的成績。很多市民深有感觸,今年的5月不“嗆人”了。政府下達“禁燒令”,不僅僅是要求各地在暫時的“禁”上做文章,更深層次的還是希望通過秸桿還田、秸桿綜合利用等“疏”的途徑達到治標治本的目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瓶裝液化氣等清潔燃料越來越多地進入農村的千家萬戶,作為傳統燃料的秸稈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雖然目前秸稈綜合利用的途徑很多,但是技術成熟的卻較少,能夠推廣的項目也不多。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還有一些農民只圖自己便利,在別人的麥田還沒有收割的情況下,就一把火點燃自己田里的秸稈,從而造成別的農戶的損失。 顯然,不給秸稈找好出路,焚燒的問題難以解決。然而,究竟應該解決一些什么問題呢?在劉陳鎮東顧村,記者看到了已經投入使用的秸稈氣化站。但當記者走進東顧氣化站時,看到的只是空蕩蕩的秸稈儲存庫。眼下正是夏收秸稈回收的大忙時節,但十來間的倉庫里,記者沒有看到一根秸稈。 劉陳鎮東顧村黨總支副書記邵春鳳告訴記者,最好是把老百姓的草收上來用粉碎機粉碎后燒氣,老百姓用草換氣也方便。但是缺少這個設備,沒有辦法,想不到資金的來源。 面對已經拉回家、堆在門前屋后的秸稈,汽化站卻無法使用,村民們也不知該何去何從。 秸桿禁燒也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簡單的“禁”是不夠的。珊瑚鎮鼓勵農民收集、出售農作物秸稈,組織了8個人的農民經紀人隊伍,通過他們將秸稈銷往山東造紙廠和本地的秸稈利用企業。黃橋鎮則是動員社會能人投入50萬元,購進秸稈壓縮打包機,對秸稈進行壓縮、打包,送往電廠作為燃料發電。這些途徑,既為秸桿找到了好去處,又讓農民群眾得到了實惠。 市委農工辦副主任袁玉明認為,在本市收割的所有聯合收割機,都必須加裝粉碎機裝置,實行草還田;另一方面,要加大綜合利用力度,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秸稈氣化,秸稈制煤,食用菌種植等技術來全面提高綜合利用水平。 【編后】 夏收過后還有秋收,今年過了還有明年。是單純地禁,還是“堵疏結合”?是政府強制地禁,還是農戶把禁燒轉化為自覺的行為?記者相信在倡導科學發展的今天,徹底解決禁燒問題,終將得到有效解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