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葉余華 孫正平)6月2日上午8時許,我市張橋鎮薛莊村6組村民葉國華家動手收小麥,左右鄰居一下子來了4個人幫忙,不到半天時間,就將3畝多地的小麥收脫運到了他家門口的曬場上。像這樣,你幫我收麥,我為你幫工的“農忙互助組”,已成為張橋鎮薛莊村農忙時節的一道亮麗風景。 “我們村共有800多戶2650多人,主要產業以種植稻麥為主。”薛莊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冬寶說,眼下,正是搶收小麥的繁忙時節。為了搶時間趕季節,把1600多畝豐產小麥全部拿到手,確保收、種兩不誤,該村農民以自由、自愿為原則,以鄰居或以親人為單位,每組3到5人不等,自行組建農忙互助組,開展夏收夏種。 “由于我村地處偏僻,又是經濟薄弱村,村里的青壯年大多到外面打工去了,留在村里的閑余勞動力較少。對于一些農戶來說,每到春耕秋收季節,或是搶茬口農活時,就得四處雇人,而在這么一個小村里雇人真是不容易。”村總支書記羅四生說,農忙互助組的出現有效地緩解了這一問題。村里人已嘗到了農忙互助組的甜頭。 薛莊村3組村民劉國生家,兒子兒媳都在外地打工,他結合自家農活、勞力、農具情況,與鄰居薛留章、近親羅伯春組成一個農忙互助組。農忙時,相互商定,科學安排,形成專業分工,由他們自備農具,有計劃地輪流幫助搶收搶種。劉國生感慨地說:“我們3戶人家,這次共有10畝6分地的小麥要收,以往搞“單干”,1戶要忙三四天的時間。現在有了農忙互助組,干活的速度快多了,連收、脫、運時間在內,3戶人家兩天就全部拿下了。” “組建農忙互助組好啊!”在蘇州做生意的薛莊村1組村民薛永生說,以前好收麥子了,都要趕回家助忙,耽誤生意不說,每畝還得貼上百把元的“奔波成本”。現在好了,不用兩頭奔,卻能一樣地搞好“雙搶”大忙。據了解,目前,該村成立的農忙互助組100多個,解決了300多戶家庭農忙時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通過生產實踐,我們還悟出了一個道理,與其像過去雇人干活,不如相互幫忙,大家都是本村人,不但干得賣力,而且一叫,都就早早地來幫忙,既省心、省力,又省時、省鈔;大家相互放心,效率又高,還又增進鄰里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薛莊村5組村民、原生產隊長薛伯華說,這種自愿結合,主動配合,互相調劑、共同受益的協作形式,很受外村農戶的推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