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紀剛 特約記者 趙建明 徐益紅)前不久,位于蔣華鎮三橋村的長江五金搪瓷制品廠接到了來自日本的一份產品訂單,雖然總額只有四五十萬元人名幣,卻給企業負責人孫道富帶來了莫大的信心和勇氣。在金融危機面前,這一份訂單,無疑是他奮力開拓市場、謀求更大發展的新起點。 年屆半百的孫道富是蔣華鎮三橋村的黨總支副書記。22年來,他先后創辦過電鍍廠、搪瓷廠兩家企業,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失敗和挫折,也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酸楚和歡笑,但他用聰慧、執著和實干精神,演繹了一首創業路上激昂奮進的奮進之歌。 (一) 1979年,高中剛畢業的孫道富就來到鎮上的一家企業做了學徒工,還憑著自己的努力擔任了企業的車間主任。但是,孫道富沒有滿足,他就像一頭初生的牛犢,渴望有一個自己的舞臺,渴望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1987年,正是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好時候。孫道富所在的蔣華鎮,五金、機械、鑄造企業如同雨后春筍,也催生了一批配套加工企業,但是這些企業的產品電鍍工序都需要送到外地的協作單位去完成。孫道富明銳地意識到,創辦一家電鍍企業,為本鎮企業配套服務,一定大有“錢”途。他沒有猶豫,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又四處求親拜友籌集了20多萬元資金,迅速創辦了一家電鍍廠,很快就成為“香餑餑”,當年就實現產值百萬元,利潤20多萬元。 小試牛刀,孫道富就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他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小電鍍”產生的污染,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每次進入熱火朝天的生產車間,每次看到企業附近的小河里污水橫流,孫道富的內心都充滿了矛盾。 1989年的那年春天,孫道富偶然看到了一則關于環境污染問題的調研文章,不由得想起了企業旁邊那條污濁的小河,他的心再一次懸了起來。這樣下去,自己會成為一個破壞環境的罪人,雖然賺了一點錢,可是會愧對子孫!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孫道富毅然決定關閉紅紅火火的電鍍廠。雖然很多人都為他惋惜,自己也很心疼,但是也有很多人對他的行動給與了支持和鼓勵,這讓他的內心踏實了許多。 (二) “電鍍廠不得不關閉。但是,那么大一塊場地,那么多職工,我怎能撒手不管?以后做什么項目才合適?想起這些問題,當時幾天幾夜都沒有合眼。”回憶起當初的情景,孫道富記憶猶新。 有一天凌晨醒來,孫道富順手拿起了一只搪瓷茶杯洗漱,看著手中的搪瓷杯出了神。搪瓷用品市場廣闊,自己也可以先搞起來再說。 沒有技術,他慕名找到了常州搪瓷廠,希望借助他們的資質和技術力量,實現自己的二次創業夢想。聽說了他為了環保大計而主動關閉了原來的電鍍廠,常州搪瓷廠向他伸出了有力的援助之手,派出了一名技術骨干常駐三橋村,讓孫道富堅定了重整旗鼓的決心。 沒有資金,他還是四處告貸,幾乎求遍了親朋好友,總算湊足了所需資金,順利地購進了相關的設備和材料,使他的搪瓷項目順利上馬投產,并上馬了與搪瓷加工關聯度較高的五金加工項目,節約了不少生產成本。 當第一批日用搪瓷產品裝上汽車發往外地客戶時,孫道富內心真科可謂百感交集。由于當時搪瓷用品的市場需求旺盛,而在蘇中和蘇北地區也沒有像樣的搪瓷廠,加上常州搪瓷廠的技術扶持,他的企業又恢復了產銷兩旺的好勢頭。 精明的孫道富還想出了“借雞生蛋”的妙計,進一步做大做強自己的企業。創辦之初,他就千方百計掛靠了江蘇光芒集團,為其配套生產熱水器搪瓷內膽。光芒集團也逐漸成為孫道富穩定的客戶之一,拉動企業逐步走上了發展快車道。 (三) 轉眼到了1992年,光芒集團開始生產無縫搪瓷內膽熱水器,將使傳統的有縫搪瓷產品容易滲漏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然而,無縫搪瓷技術要求非常高,當時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對于孫道富這樣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 但是孫道富清楚,誰先攻克這個難題,誰就贏得市場的先機。他下定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在光芒集團的支持下,他只身闖向了上海搪瓷研究所,用真誠和執著請來了相關的技術權威,與常州搪瓷廠和企業本身的技術人員一起,開始了緊張而又反復的研制、試產,并投入上百萬元,更新了技術設備,對相關工藝進行了改進。經過近一年的反復研究,終于獲得了成功,著實讓同行刮目相看。 過硬的質量,良好的信譽,使企業的業務量也迅速攀升,并且贏得了“櫻花”集團和上海等地知名企業的青睞,企業生產的燒烤用具還通過外貿口岸出口到日本,每年的外貿出口都在100萬元人民幣以上。企業還先后開發出15至500升各種規格的熱水器內膽,提高了市場競爭能力,目前銷售量已經突破了千萬元大關,年加工收入超過了100萬元。今年,孫道富針對國內熱水器需求旺盛的實際情況,又上馬了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可新增銷售200萬元以上。 (四) 從當初的電鍍廠,到后來的搪瓷小作坊,再到如今的外貿出口企業,孫道富在他的創業征途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將走得更加穩健。 他希望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讓50多個在企業上班的本村群眾有一份更加豐厚的收入,為家鄉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他也有信心把自己的企業做得更強更大,因為他的身后,有著他眷戀的熱土,有著他的父老鄉親。他們,是他堅實的靠山! 多年來,他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家鄉和父老鄉親,每年上繳村集體3.5萬元,并且承擔了企業所在的兩個村民小組的農田耕作費用,僅此一項每年支出就要一萬多元。每逢村集體興辦集體工業失業,資助貧困學子,他也是帶頭慷慨解囊。2004年,他還被大家一致推選為三橋村黨總支副書記。在孫道富看來,這也是對他最好的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