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朱年元 陳國華 葉余華)幾年前,地處黃橋革命老區的新街鎮李蕩村還是一個全市農民人均收入最低的村,村內河蕩縱橫,土地低洼,道路不平,人們戲稱這里是“原生態”村落。但短短的二、三年之后,這里已是田成方、路面網、蔬菜大棚白茫茫,農民收入奔小康的景象。新街鎮黨委書記黃賓岳說,李蕩村的這些變化,都得益于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推進實施。 決不做落后掉隊村 2006年,泰興市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泰興市委、市政府在加強先行村、示范村建設的同時,市、鄉鎮不忘組織力量對經濟薄弱村分類幫扶,幫助他們制訂規劃,排找原因,開拓項目,加快發展。李蕩村抓住這個機遇,針對全村河蕩多、洼地多、斷頭路多的狀況,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3年來,在泰州市軍分區的幫助下,出資50多萬元,新建了2座農橋、修建1.8公里路道、改造15間草危房;在市有關部門的幫助下,該村申報了土地復墾項目和高效農業項目,組織能人捐資,共籌集各類資金400多萬元,改造800多畝中低產田,平整了25條溝塘,修筑村內主干道17.6公里,新建、修復硬質渠道10公里,新建電灌站2座,開挖漁塘20多畝,清除村莊雜堆雜物300多處,而提升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了社會經濟發展后勁。 帶領家家戶戶增收 該村針對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低的實際,堅持發展高效農業,充分把較好的基礎設施優勢轉化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優勢。該村“兩委會”采取政策鼓勵、干部帶頭、組團合作的辦法,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生產。為了消除群眾的顧慮,村黨總支書記李春珠、民兵營長李桂生、老黨員李玉林帶頭承包20多畝流轉土地,投入近30萬元,建起了18個蔬菜大棚,生產長茄、豇豆、番茄、大蔥等反季蔬菜。畝產長茄2萬多斤,畝效益最高時達到1萬元。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引領群眾紛紛跟進。第一年全村就發展大棚蔬菜600多畝。為了擴大高效規模設施農業,李蕩村還注重用政策杠桿加以推動。他們在鄉鎮補貼每個大棚土地租金900元的基礎上,請業主再補100元,讓流轉土地參加大棚蔬菜生產的農戶畝租金達到1000元以上,促進了農戶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積極性。目前,李蕩村共發展高效農業面積1200多畝,建設施蔬菜大棚600多座,帶動農戶450多戶,農戶全年從高效農業、土地出租、勞務打工、政策補貼和入股分紅中人均可增收3000多元,到2008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600元,比2005年增長了2倍多。 幫助貧困戶共同致富 李蕩村地處黃橋老區的北部,是貧困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全村750多戶中,貧困戶就有85戶。這些貧困戶大多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缺致富門路,增收能力十分薄弱。為了幫助貧困農戶盡快脫貧致富,近年來,李蕩村走‘五位一體’幫扶路子。幫助貧困戶刨窮根。村兩委會議定,除國家規定的各項惠農補貼一分不少地送到貧困戶手中外,村里還在“一事一議”籌資和水資源費收繳等方面給予減免,讓貧困戶通過減負增收;與鎮勞服所合作,選擇有勞動力、無技能的貧困戶進行技能培訓,共培訓貧困勞動力150多人,外出打工140多人,達到了一人打工,全家脫貧的目的;幫助貧困戶發展高效農業增收。全村有55戶貧困低收入戶用土地、勞力入股,參加能人領辦的高效設施農業生產,年收入人均超過5000多元;積極開展一對一、手拉手、共同富活動,因戶制宜采取措施增收。貧困戶李連章過去家庭負擔重,收入低,在村扶貧小組幫助下,讓他到泥漿泵工地去打工,又幫他妻子謝小蘭發展養豬,2008年他家共收入1.1萬元,一年就脫了貧;發動能人資助,改善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近年來,共組織能人捐資4萬多元,幫助7戶貧困戶改造了住房,搭建了蔬菜大棚;為5名貧困兒童解決了學費,使貧困農戶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 現在,當人們走進李蕩村的時候,一排排新栽的苗木與油綠的麥田交相輝映;一條條硬質大道與連片的塑料大棚渾為一體,整潔的村莊與川流不息的人群織造了一幅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面對取得的初步成績,李蕩人不驕傲,不滿足,他們正在謀劃進一步擴大高效農業的后發優勢,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全面達小康目標而揚鞭催馬,全力奮進,李蕩村的明天會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