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0日,我國第四批維和部隊趕赴蘇丹執行維和任務,在這片陌生的非洲土地上,200多名中國軍人在槍聲與炮火中維護一方和平,在恢復與重建中傳遞中蘇友誼。其中24歲的中國維和士兵蔡華,來自我市曲霞鎮安樂村。結束為期8個月的維和任務,如今他回到家鄉,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位泰興藉中國軍人在蘇丹的難忘經歷。 4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曲霞鎮安樂村采訪蔡華。村頭,一群村民正忙著修路,蔡華也在其中。村里一位老人告訴記者,這條泥土路爛了十幾年。如今,蔡華一回家,就掏出幾千塊錢來買料鋪路。 曲霞鎮安樂村村民蔡瑞祥說:“從石子路那里到壩那里,都是他一個人掏錢修的。經過當兵之后,他的思想覺悟大大提高了。” 2002年12月,18歲的蔡華光榮參軍,在濟南軍區某部服役,曾多次立功受獎。去年4月,蔡華所在部隊奉命組建中國第四批赴蘇丹維和部隊,聽到這個消息,蔡華非常激動。 濟南軍區某部二級士官蔡華說:“軍人嘛都是要為榮譽而奮斗,這是我們的最高理想。新時期的軍人必須有戰備的打算,我去維和也是為了實現軍人的最高價值。” 報名得到批準后,蔡華進入維和大隊集訓。為了不被淘汰,士兵們每天必須面對超強負荷的體能訓練,那段日子,對入伍后一直從事文職的蔡華來說,是對意志力近乎殘酷的磨練。 蔡華說:“每天跑三四個五公里負重越野,全程都是沖刺,達到人生的極限之后,再挑戰另一個極限。全身都疼,戰友拍肩膀都覺得太疼了。” 經過2個月苛刻的訓練,蔡華從275名候選士兵中脫穎而出。2008年6月10號,蔡華與戰友們的登上飛往蘇丹瓦烏的飛機,他們首先抵達蘇丹中部城市歐拜伊德機場。剛踏上非洲的土地,士兵們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就是高溫。 蔡華回憶說:“因為剛下過雨,地表溫度達到50多度,蒸的我們窒息的感覺,它就像一個蒸籠一樣。” 此時的瓦烏地區正值雨季,當地又屬于熱帶雨林氣候,蛇蝎蚊蟲肆虐,士兵們不得不小心提防瘧疾、霍亂、黃熱病等傳染疾病。 蔡華說:“蚊子比較多,一到下過雨蚊子到處飛。帶有瘧疾的蚊子比較小,看不太清,咬的時候也不疼,如果不發病的話潛伏期有十幾年。” 蘇丹自1956年獨立以來,就內戰不斷。當地武裝分子到處襲擊,維和部隊的糧食全部都要靠聯合國的運輸隊維持。一旦運輸車被武裝分子襲擊或是遭遇大雨,維和士兵就要斷糧。 蔡華說:“我們在倫拜克分點部署的時候,曾經斷油斷菜,干糧全是過期的方便面,有的已經過期一年多了。” 在非洲的國土上,中國維和士兵一方面適應著艱苦的環境,一方面承擔著蘇丹的戰后重建。中國軍人用血和汗創造了怎樣的“中國速度”,又收獲了怎樣的國際友誼,明天請繼續收看《蔡華:我在蘇丹維和的八個月》下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