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局11名機關干部相繼在市果園場承包500多畝土地發展高效農業項目,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同時在全市高效農業發展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3月8日,市農業局副主任科員、組織人事科科長吳衛華一大早便乘車從泰興趕到三十公里以外的市果園場。在這里,他租種了二十畝土地,套栽高矮林木。
吳衛華告訴記者,他的承包地里有高桿女貞4000多棵,嫁接過的、1.5米高的白果樹有2000株,實生苗有8000株,紫薇有3000棵,整個地里金邊黃楊有10萬株。
市果園場始建于1958年,是一個具有50年歷史的國營老場圃,總面積1055畝。主要以生產地方梨、桃為主,但由于品種老化,畝產效益較低,2004年,市果園場籌集資金216萬元,對全場119名職工進行了身份置換,把土地全部收歸集體所有。
市果園場場長劉書貴告訴記者,果園場的職工就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項目,連正常的生活費、養老保險費都不能繳掉,每畝59元錢職工都不想種。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衛華第一個以每畝200元的租金承租了20畝農田發展苗木套種。幾年下來,吳衛華逐漸由一個門外漢變成了一個苗木方面的行家里手。
吳衛華告訴記者,林木下面的間隙空地,也沒有讓它閑著,都是種的麥冬,長得相當好,這個麥冬兩年出售,然后再栽上兩年,繼續銷售,平均下來每年的效益在5000元以上。
在吳衛華的影響下,2004下半年、2005年春,市農業局副局長張克福、丁伯宏、欒炳群等十一名機關干部先后承租市果園場500多畝土地發展高效規模農業,其中丁伯宏與戰友合作投資近400萬元建設了100畝設施葡萄生產基地,市林業中心主任李群與南京林業大學張往祥教授合股投資發展150畝意楊高效套種示范基地。
市林業中心主任李群介紹說,為了提高前期效益,林木下面實行多種經營,多種模式,種植耐蔭的常綠樹種,可以種植耐蔭的花灌木,種草坪或者麥草,另外還可種藥材和其它經濟作物。目前這幾種模式都在全市得到了推廣。
過去,市果園場每畝土地59元沒有人要,現在1055畝全部被租賃一空。而且每畝的地價也在不斷飆升,先后從200元上升到400元再到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