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鎮東華新村村民張仁榮向記者反映:自家的口糧田承種了5年,卻不知道歸屬權究竟屬于誰。至今不但沒有領到土地使用權證和糧食直補,就連向國家交售余糧,村里也不收。記者日前趕赴黃橋進行了調查。 當記者來到張仁榮的地頭,看到的只有夫婦倆的愁眉苦臉,聽到的只是夫妻倆的唉聲嘆氣。因為沒有合法的承種手續,土地的界址總是不能說清楚,一年到頭的時間都花在了與周圍承種戶的土地爭奪之中。 張仁榮從小寄養在劉陳,1993年戶口遷回了黃橋西寺橋村。1994年土地二輪承包的時候,他們夫妻倆在北京打工沒有回家。村里也分配了一塊比較偏僻的土地讓其承種,但是當時沒有登記造冊。2003年回到家鄉后,張仁榮夫婦倆開始精心拾掇,整理出1畝多的平坦土地開始種植糧食。 從2004年開始,張仁榮一家三口就依靠著這1畝2分地種糧吃飯,日子過得也很平淡。2008年政府號召向國家交售余糧,張家也滿心滿意地準備交上幾大袋。可是村干部卻告訴他,因為底冊上沒有他家的土地計劃,所以他家不需要交糧。 周圍的一些承種戶發現張家耕種的土地還沒有明確經營權,也開始不斷與他家發生界址糾紛。老張夫妻倆為此不知道遭了多少罪。 因為沒有履行當初的農業稅等義務,張仁榮夫妻倆一直都沒有重視土地的承種權問題。后來國家實行糧食直補,再加上與周圍承種戶發生的面積糾紛。張仁榮才意識到,自己的這塊地還沒有真正的經營權。為此,夫妻倆多次找到村里,要求補辦相應的手續。 由于村干部換了好幾任,這樣的遺留問題,村里答應只幫助調解土地糾紛,并不會辦理相應的手續。 記者為此咨詢了市委農工辦和黃橋鎮農村經營管理科。專業人士指出:補辦土地手續并不復雜,只要村里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形成意見,報上級審核批準就可以發證。但黃橋西寺橋村是鎮區規劃預留面積,村民們都是臨時租種。而且土地使用狀況復雜,也有一些臨時租種戶不能享受國家補貼政策。 在記者采訪過后的第三天,黃橋鎮徐明華科長打電話告訴記者,村里調查認為張仁榮戶是“空掛戶”,并不能享受相應的政策,記者決定再赴黃橋摸清情況。 在黃橋鎮公安分局,記者找到了老戶籍高警官,他向記者表示:張仁榮的情況他有一定的了解,按照公安部門的規定,像這樣的常住戶口應該不屬于“空掛戶”的范疇。 住在同一個村的戴興郵是原村支部書記,當時張仁榮的的事情他還幫了不少忙。他認為:說張仁榮是“空掛戶”沒有依據。 為了進一步了解真相,記者撥通了西寺橋村現任書記陳君孺的電話。陳君孺說:“他是屬于我們這里的空掛戶,我們老城區這種戶口性質的群眾大量存在。1994年到取消農業稅之前,他一直沒有登記立冊,也沒有納稅,包括鄉村統籌、村提留一直沒有承擔。這一次拿到卡了,他也要卡。當時因為我到村里時間不長,情況我也不太了解。我就到村里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以后經過村民代表座談以后,他的這個情況我才知道。他現在蓋房子的地方,是給錢買的。” 村里確認,當初張仁榮戶從建房到分配土地都是村里以照顧的形式安排的,村里正在積極尋找材料,準備確認這一事實。雙方各執一詞,事情出現僵局。 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是負責全市農村工作政策落實和具體工作的一負責部門。3月7日,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市委農工辦分管負責人袁玉明。袁玉明說,這個地方已經給他了,就不存在說是別人家的,他已經享有承包經營權。沒有登記造冊,可以補辦手續。 “空掛戶”的現象在我市并不少見。袁玉明指出,張仁榮戶的情況具有典型性。按照國家政策,已經承種的土地就應該享受國家補貼,張仁榮戶已經形成事實承種關系,可以考慮解決其承種權的問題。但是,相對于大批這樣的現象,工作還要通盤考慮。最重要的是要依照經濟合作組織條例章程,充分尊重村民和村民代表的意見,讓村民自己說了算。 我們同情老張為爭取權益所做出的努力,也理解村里在處理問題時需要考慮的方方面面的因素。“以民為本”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貫政策,誠如戴老書記所說,這并不是一件不能解決的問題,只是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協調。記者結束采訪的時候,張仁榮的土地問題還在處理之中,我們希望這件事情能夠早日有個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