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大形勢下,國內外眾多企業紛紛停產、裁員,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問題引人關注。我市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情況如何,政府正在采取那些措施,效果如何呢? 2月28日下午,市就業管理處的一行人來到橫垛的飛達制衣廠,了解企業發展狀態,并告訴企業主一些新的鼓勵創業政策。 飛達制衣廠廠長朱飛告訴記者,去年以前她一直和丈夫在常熟的一家服裝廠工作。去年,丈夫在一起意外中受傷,加之企業的經營出現了問題,收入大幅降低,于是夫妻二人決定回家創業。 朱飛說:“剛才我聽見何主任說可以貸款貸到六萬塊錢,我準備把這個廠擴大。再多招幾個鄰居啊,同事啊,朋友啊,來幫著生產。” 依靠穩定的客戶和朱飛一家人的努力,這家剛辦才一個多月的小廠呈現供銷兩旺的發展勢頭,朱飛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同時她還吸納了附近鎮村20多名剩余勞動力。 由一名打工者轉變成了企業小老板,是朱飛多年積累的結果,也成就了朱飛的夢想。統計數據表明,自去年9月份以來,我市吸納就業較多的服裝紡織、汽車零部件、機械、船舶、化工等行業的部分企業需求明顯減少,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0%以上,農民工提前返鄉滯留達1600人以上,就業機會減少、就業壓力增大成了擺在廣大農民工兄弟面前的實際困難。 今年27歲的黃偉出生在河失鎮一貧困家庭,別看他年紀不大,可他在外務工多年。從中專畢業后,黃偉先后在張家港、昆山、太原等地打工,學習過的行當也不少,可缺少一門過硬的手藝,讓他的生活過得總不是那么穩當。去年至今的金融危機,讓他又失去了打工謀生的機會。 河失鎮西蕩村村民黃偉說:“差不多換了四個行當,從開始的煉鐵、電子,然后到木工,到現在的電焊。通過在外面這么多年的工作,學了這么多的工種,去了這么多的地方,沒有一個過硬的技術,找不到一個好的工作。” 作為務工人員,目前,黃偉和其他70人一起享受了政府“四包培訓”,培訓期間的學費、食宿交通、實習耗材、推薦就業等均不用學員掏一分錢。他們將通過為期50天的培訓,最終通過考核獲得市勞動局頒發的就業資格證書,并推薦到相關企業工作。 針對可能出現的農民工就業難的現實問題,去年下半年我市進行了認真研究,11月份出臺了《泰興市促進農民自主創業工作意見》。意見規定,農民自主創業最高可貸款6萬元,集體創業的可貸款20萬元。此外,返鄉創業的農民工與外地客商享受同樣的優惠政策,3年內免收登記類、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從事農業機耕、灌溉、疾病防治的免征營業稅,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按規定減征或免征企業所得稅。同時在創業過程中,帶動其他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可享受更大幅度的優惠。 這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臺,讓張橋鎮焦蕩居委會總支書記印平華看到了希望。2008年5月,他以20萬元的價格接手了村上的一家掛面加工廠。 張橋鎮焦蕩居委會總支書記印平華說:“業務是供不應求,上海等幾個地方的客戶天天打電話,目前實事求是就是資金上有困難。今年我們還有些設備要改造,今年我們已經有幾萬元在改造,資金充足的話還是要大投入,這個企業弄起來也不錯。” 印平華告訴記者,包括盤合資產、設備整修、第一批流動資金三項,他已經投入了近100萬元。可要擴大規模、增加產量、帶動更多的就業機會,資金缺口是最大的困難。 在2月28日召開的全市勞動保障工作會議上,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張敢提出“穩定就業、充分就業”的規劃。2009年,我市將堅持促進就業與保增長并舉,千方百計開發就業崗位,確保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000人,城鎮登記失業控制率在3.5%以內。實現上述目標,就是要穩定就業崗位,切實幫助企業減輕負擔,在會上,張敢就如何減輕負擔提出了明確的辦法。 他說:“認真落實鼓勵企業穩定和吸吶就業的各項補貼政策,積極穩妥地實施緩繳社會保險費、階段性降低部分社會保險費率、擴大事業保險基金使用范圍等措施,鼓勵企業盡量不裁員或少裁員。” 同樣是在這次會上,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孫云對加強對企業的監控和對困難就業家庭援助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孫云說:“加強失業調控和失業預警,對可能出現的規模裁員和事業增加等情況,及時采取預防、調節和控制措施,全力維護就業局勢。大力推進城鄉困難家庭‘雙零’工程,大力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和社區服務崗位,推進困難群眾就業“全托底”。” 記者感言: 記者認為,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緩解就業壓力,對廣大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是一個福音。其實,農民再就業的門路很多。政府扶持和自主創業相結合,農民再就業之路,才會愈走愈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