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鷂子”。這幾天,在城市廣場,在鄉間田頭,男女老少齊上陣,盡情放飛新春閑,形態各異的風箏漫天飛舞,如同五彩音符在空中交匯。
鷂子也就是風箏。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放鷂子”的記載。連日來,在城區的鼓樓廣場、羌溪花園等地,只要天空作美,便會有風箏翱翔空中。形態各異的風箏把城市的上空裝點得格外多姿。
在農村,放風箏也是許多農民朋友的最愛。一種個兒大、飛得高、又會發出響聲的風箏,就是人們俗稱的“老鷂子”了。
在民間,有很多扎鷂子的高手,張橋鎮鞠岱村的鞠科元就是其中之一。鞠師傅做的這個鷂子近兩米高,上面裝有四五個用毛竹筒雕刻的響鈴,這些響鈴大小不同,放上天去,就能迎風發出不同的高低音,風大時聲音可傳到幾公里之外,十分壯觀。
“放鷂子”是很多地方的傳統,只可惜現在能扎、能玩這種“老鷂子”的人已越來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