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呂曉文)春節前夕,南京軍區某陸航團技術檢查室主任、泰興籍優秀飛行員何永慶接到部隊通知,他剛剛通過新中國建國60周年閱兵式人員選拔,屆時將和戰友們一起,駕駛國產直升飛機出現在祖國首都上空,展示中國空軍維護祖國安全與統一、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強大力量。去年,這位黃橋老區走出的軍人,在父親因病去世的時候,依然奮戰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的“空中生命線”,用博大的愛書寫著一名軍人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
2008年5月25日下午3點,南京軍區某陸航團“95767”直升機機長何永慶,剛剛執行完向地震災區北川投放救災物資的任務,返回成都彭山機場。他發現手機上有9個未接電話,一種不祥的預感涌上心頭,回撥過去后,頓時淚流滿面,在停機坪上,他朝著家鄉江蘇泰興的方向長跪不起,——久病的老父親上午9點鐘去世了…… 北京時間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強烈地震,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震感。地震造成了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最大自然災害,無論從強度還是范圍上都超過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全國各大軍區的救援部隊在中央軍委的統一指揮下,迅速奔赴災區展開救援行動。 何永慶73歲的老父親身患食管癌,已經與病魔抗爭了三年。汶川地震發生時,醫院通知家人,老人時間可能不多了,讓接回家,何永慶也趕回了家鄉泰興市黃橋鎮,陪伴父親度過最后的時光。當從電視中得知災區最需要直升機時,何永慶下意識地扭頭看了一下父親。當過兵的父親總是最了解自己的兒子,他無聲地拍了拍兒子的手背,做手勢讓他回部隊。何永慶當即返回了南京軍區某陸航團駐地,請求參加抗震救災行動。何永慶告訴記者:“家里的情況我也很清楚,聽說地震我就回來了,沒講什么,這個時候沒有條件講。” 5月15日凌晨0時30分,部隊接到命令,赴川抗震救災的“集結號”吹響。作為全團遴選出的飛行尖子,何永慶被任命為“95767”直升機機長,隨部隊緊急入川。“溫總理坐直升機視察了,知道我們直升機用處,說決定從各大軍區抽調90架直升機參加抗震救災。我們準備的時候是1點半鐘,6點起飛,所有人員無怨無悔。為什么我們是6點鐘起飛的?因為100多架直升機往一個點去,它有個先后順序,我們15號當天晚上6點半趕到成都。”何永慶說。 災區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地震損害嚴重,何永慶所在陸航團平時訓練大多以平原和海上飛行為主,執行抗震救災任務困難重重。驚心動魄的一幕就發生在入川后的第二天。16日下午2點,部隊奉命打通重災區北川龍門峽大峽谷,開辟“空中生命通道”。何永慶和團長司啟富首批雙機編隊,勇闖“飛行禁區”,戰鷹直插北川。“底下沒有一個完整的房屋,全部震塌了,底下全是高壓電線,降落的場地落不了,我們拉了救災物資,只能利用直升機一個特有的性能,就是懸停狀態,往下扔,災區人民看到我們的飛機來,非常激動,非常高興,我操縱飛機,其他人把救災物資往下扔。當時我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接連地把飛機的高度降低,降低,再降低,”何永慶向記者介紹:“我把飛機成功地著陸下去,當時玄啊,我的直升機右后輪距地震裂坑也就半米,我的旋翼距前面那棵樹也就一米左右,但是飛機就是在這么一個情況下落下去。我跟地面的武警部隊講,請把前面這顆樹砍掉!這樣我下次再來安全系數就大了。”
何永慶所在部隊主要擔負北川方向的救災任務,空運和投送救災物資、營救傷員和受困群眾。惡劣的氣象條件和險要的地形常常使導航設備難以發揮作用,他們雙機編隊,穿行在大霧彌漫、通信指揮中斷的高山峽谷之間,靠目視飛行,冒著稍有不慎就會撞山的危險,一次次將救災物資送到了災區群眾手中。何永慶印象最深的一次行動是駕機到城墻巖磷礦,運送被成功搜救出的礦工賴元平。“19號,我已經完成了兩趟任務,當時我午飯還沒吃,已經是下午3點鐘了,參謀長拿來了計劃紙,說上級剛剛通知,有一個礦工在礦井里面已經被搜索出來了,被埋了198個小時,完全已經超過了生命的極限,但是這個人憑著頑強的意志還活著。當時只知道這個人在哪個點上,就駕機起飛了,但去了以后沒想到,按照我們導航儀指示已經到位了,沒找到。我就駕機再往里,到了山谷的盡頭,發現了一面小紅旗在搖!我說大家不要急,找到了!武警把這個人已經抬到礦井口邊上,當時我就指揮機組趕快下去,把貨卸下去,把賴元平抬上飛機就起飛。”何永慶說,當時賴元平傷勢較重,他考慮返回彭山機場時間較長,當即決定改變飛行航線,將賴元平送往距離最近的玉泉救護所。“我在空中喊,我說玉泉、玉泉,我是95767機組,一個重傷礦工急需搶救!知道方位后,我把飛機加到最大速度。飛機落下來的時候,天也快黑了,看到救護車呼呼地把他拉走了,我心里也特高興,從內心來講,從來也沒有這么高興過的。”
這天晚上,何永慶撥通了家里的電話。大哥低沉著聲音說,父親情況不好,已經昏迷一整天了……。“昏迷中的父親,知道自己在北川救災,肯定會原諒兒子不孝的。”何永慶強忍悲痛,趕緊給遠在常州工作的妻子打電話,囑咐她帶著兒子火速回家。
一邊是亟待救援的受災群眾,一邊是身患絕癥彌留之際的父親,何永慶依然奮力拼搏在抗震救災的“空中生命線”。5月22日上午8點,部隊接到命令,在北川縣青片鄉小寨子溝景區,一個由108名成都老年人組成的旅行團受困整整10天,要立即前往營救。何永慶和團長司啟富等駕駛8架直升機立即起飛,兩邊的山峰標高都在2000米以上,峽谷最窄處只有100米,直升機平均每30秒要轉一次彎,并不時受到山間氣流沖擊,顛簸劇烈,他們不斷改變高度,避讓山峰和高壓電線,異常驚險。司啟富說:“今天這個場地對于我們來說非常的復雜,坡也比較抖,山谷走向也比較狹窄,對我們來說非常難,也非常險。”上午10點15分,飛機終于飛抵景區上空,幾近絕望的游客全部獲救!老人們感激地說:“沒想到飛行員來救我們了,我們很快就可以回家了,非常感謝!謝謝他們,感謝他們救了我們!” 在災區最危急的那些日子里,直升機一次次驚險的起落,帶給災區群眾多少生命的希望和生活的信心!面對翹首以盼的群眾不斷揮動的雙臂,何永慶仿佛看到的是父親、是親人在召喚,他每天的飛行都在10個小時以上。5月25日下午,何永慶完成任務返航后打電話回家,母親告訴他,父親上午走了,走得很安詳……
團領導知道情況后,綜合災區降雨等因素,決定讓何永慶回家見上父親一面。團參謀長盛建忠告訴記者:“25號那天,我們突然感覺到何永慶同志在執行完任務以后,回來的時候心情不是很好,眼圈紅紅的,掌握了這個情況。當時何永慶同志表態,任務是首位的。我把這個情況向團長和軍首長匯報了。他們就說,押也要把他押回去!”
何永慶告訴記者:“我說現在這個抗震救災任務很重,畢竟我們相對成熟一點,從執行任務來講,安全的系數更大一點。他們研究必須讓我回來,我聽到這個情況非常感動,我到家的時候是晚上12點半。父親是上午9點鐘走的,當時我不在家,在四川……后來把家里的情況跟幾個哥哥一商量,安排好了,我說前方也很急的,沒等父親下葬就返回了四川。我們軍人,忠孝不兩全,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領導考慮到我,盡忠了,最后讓我盡孝了,所以我回到災區就跟領導表示,再苦再難讓我上,再苦再累我也不怕,所以我們這次抗震救災任務非常成功。”
一向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何永慶是團里的“陸航大拿”,有著15年駕齡的他具備“一二三四”本領:能在最低氣象條件下執行任務,是兩種機型的優秀射手,能勝任所有險難科目帶教的“三提綱”教員,還是四種氣象的飛行指揮員,去年年底,他在總參陸航部組織的考核中成績全優。在四川執行抗震救災任務的四十二個晝夜里,何永慶先后起飛25個架次,投送物資36.2噸,轉移群眾81人,重傷員22人,游客30人,孕婦3人。在災區,他還兩次捐款達2000元…… 忠誠無畏播撒人間大愛,含悲抗震情動蘇川大地。這位優秀飛行員被集團軍授予二等功。何永慶,用無言的大愛,書寫著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