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土地流轉政策出臺以后,在我市各地引起強烈反響,并迅速形成推動力,短短兩個月來,全市已新增農業園區10家,面積接近一萬畝。 在元竹鎮興楊村,當地的村民正在栽植香椿,經過兩年的發展,這個香椿園已達到千畝的規模。 元竹鎮興楊村千畝香椿種植基地是由本地能人葛祥富投資興辦的。他在上海擁有自己的蔬菜批發市場,經過市場調研,葛祥富認為香椿單價高,加工出口潛力大,但是,當他2007年秋季信心百倍地回鄉發展種植基地時,土地問題卻成了“攔路虎”。 元竹鎮興楊村千畝香椿種植園業主葛祥富說:“一開始我們準備拿1000畝地,資金基本上準備到位,結果只拿到200多畝。” 元竹鎮興楊村村民楊明華說:“我兩個兒子在外面打工,家里種了七、八畝田,說實在的種不下來。當時流轉土地政策沒有出臺,即使我有土地也不想給他們。”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土地流轉政策出臺,使葛祥富看到了新的希望。在短短的10天時間內,800畝土地流轉到位,并迅速付諸實施。 元竹鎮興楊村黨總支書記周春元說:“今年流轉800多畝田,一次性到位,今年花的時間沒有去年一半的時間。” 土地承包經營責任制確立了農民的土地經營權,有效促進了單位土地的生產力。但近年來由于勞力向二產、三產轉移,部分家庭沒有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加之家庭式的農業生產,不能發揮現代農業的機械作業優勢和效益優勢,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軌的必經之路。土地流轉政策保障了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這一政策的出臺,無疑給流轉土地的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同時也給想從事規模高效農業的投資者提供了土地保障。 胡玉生是進入新街鎮農業園區比較早的種植戶之一。連日來,他正在忙著搭建大棚,今年他的大棚種植面積將由去年的40畝拓展到200畝。 新街鎮農業園區園主胡玉生說:“去年我搞了40多畝蔬菜大棚,當時流轉土地比較困難,流轉土地今年沒有什么難度,群眾很支持。” 東臺市種植大戶鄭小虎秋播以后來到河失鎮租賃150畝土地發展蔬菜種植,眼下,第一批草莓大棚已經開始產生效益。 河失鎮農業園區園主鄭小虎說:“我的草莓是11月15日開始賣的,一個棚有1000斤產量。目前批發價格是七元錢一斤,到過年還要漲一點,可能在八、九元一斤。” 應對各地能人興辦高效規模農業的熱情,我市各地以建設農業園區為載體,將流轉的土地集中到園區。政府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并加強各農業園區的規劃定位,形成了溪橋韭菜、新街蔬菜、劉陳葡萄、元竹香椿、蘆筍為特色的高效種植基地,總面積近萬畝。 溪橋鎮流轉土地農民說:“過去是農民,現在是打工工人,一天弄到二、三十元,看上去沒有種自家的田,實際上比種自家的田收入高得多。” 去年還曾經表態不流轉土地的元竹鎮興楊村村民楊明華今年將2.4畝土地流轉到千畝香椿種植基地,閑暇之余,他也會到香椿種植園里打打工。 楊明華說:“我家流轉了二畝四分田,今年錢全部到了位,今年老板一分錢都沒有賺,但是對工人這一頭,25元錢一天全部開了,不差一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