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近年來,我市加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和搶救工作,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全面科學的保護。 近段時間,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一直在忙著整理資料,準備將黃橋燒餅制作技藝等五個項目申報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不久前公布的泰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我市有6個項目入選,分別是《吉高的傳說》、《黃橋燒餅制作技藝》、《宣堡小餛飩制作技藝》、《銀杏嫁接技藝》、《泰興麻將雕刻》、《泰興說唱》,涉及民間文學、傳統手工技藝、民間美術、民間曲藝等4大種類,體現了泰興濃郁的地方特色。泰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丁偉說:“這些清新質樸而又光輝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泰興地域自我認定的歷史憑證,更是泰興地域文化得以延續,并走向未來的人文根基和力量源泉,它反映了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我市文化發展水平。同時,也是我市堅持對外形象宣傳,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 泰興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城,公元937年,泰興正式設縣。一千多年的歷史除了留下名勝古跡、人文景觀等物質遺產,更積累了帶有鄉土氣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歷史的變遷,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于迅速的新陳代謝當中。近年來,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一大批留存于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不斷地挖掘整理出來。2006年,《泰興杖頭木偶戲》成功入選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泰興杖頭木偶戲》、《泰興花鼓》雙雙入選泰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四年來通過對民間文學、傳統戲劇、民間舞蹈、傳統手工技藝、民間美術、生產商貿習俗、民間信仰、歲時節令等傳統文化的普查、研究、整理,今年,我市匯編了《第一批泰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丁偉表示:“今年年底,我們將在全市展開第二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進一步挖掘整理,搶救,保護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同時,對泰興木偶戲和泰興花鼓等項目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