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呂曉文)前不久,泰興市統計部門找到黃橋鎮三里村一組農民尹家利,將他的30年家庭小賬本列為老區農民生產生活情況的樣本。1978年起,尹家利將家庭的大小收支賬目,在小賬本上都做了翔實記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黃橋老區農民生活水平的變遷,在他的賬本上盡收眼底。 老尹今年60歲,是村里有名的“鐵算盤”。1978年起擔任了生產隊會計,每天記賬的習慣由此養成。記者翻看小賬本,發現1978年7月20日,兩個兒子買了兩根冰棍,共8分錢;1980年10月2日,一塊30元錢的中山表算是當年開支最大的。尹家利告訴記者:“那個時候確實沒收入,家里油鹽醬醋靠雞子生蛋,我硬是從嘴上省下錢來到南京買了一塊中山表。到1984年春天,那時已經分田到戶了,家里收入也高了,買了部腳踏車,那時是150多塊錢。那個時候全家的年收入是幾百塊錢。” 改革開放初期,尹家利的賬本上記錄的大都是松緊帶、糖精等東西,肉類食品很少。他說:“和過去比起來,真正是飛機上釣魚,差距十萬八千里!八幾年的時候,一個月兩頓肉就算不錯了,這都是事實。看,這是2001年的,肉一類的這里幾天每天都有,八幾年到哪里有啊!” 記者發現尹家利的賬本有個特別的現象。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幾天甚至十幾天才記一次賬;2000年向后,幾乎每天都有支出記錄,牛奶、水果、農技雜志等躍然紙上。老尹指著賬本說:“我們全家就拿近的來說,2001年全年支出6091.08元,2006年全年支出10286.54元,其中2006年6月份伙食費489.90元。2005年砌了四間三層樓房,花了19萬多。2005年春節期間,花了2600元買了一臺電視機,二兒子裝的空調,現在家里電瓶車有了三部,摩托車兩部,五臺彩電。” 最讓尹家利高興的是,農民的負擔正在逐年下降。他邊打算盤邊告訴記者:“農業稅每畝31.21元,是2006年以前。現在這一塊不需要給錢了。我這個家庭112.2元農業稅。現在不但不給農業稅,而且還要發直補錢,一年要發50塊錢一畝。里打外敲,加起來就是增加收入80多元一畝田。對一個家庭來說是一個小數據,對國家來說是一個大數據,國家不忙得好,農民絕對是沒有這么多的收入的!” 尹家利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兒媳在深圳打工,孫子孫女由老兩口照看,在家上學。現在老尹全家收入高了,負擔輕了。“我孫子2001年上一年級的時候報名費是350塊錢,2006年孫女報名費和保險費是95元錢,只有75塊錢的報名費。現在我家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近6000塊錢收入,還可以。” 老尹說,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艱苦樸素的傳統不能丟:“從賬本上看下來,生活條件好了。過去我記賬是為了通過節約,把這個家過下去;今天忙得好,有錢用不覺察,要想到困難的時候,就是家里忙得好,也要減少浪費。” 尹家利告訴記者,他們老兩口有一個計劃,等孩子大了,要出去旅游,到上海、黑龍江走走親友,看看國家發展的變化:“2008年,我們這個地方家家門口有了水泥路,我們這個小小的三里村都有這么大的變化,外面的大城市變化更大呀!想到這些大地方走走看看,看看國家30年改革開放的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