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要增效,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種植模式。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我市的高效農業生產不斷在失敗中總結經驗,不斷在發展中完善體制,創新思路,大批投資主體鮮明、市場結合度高的高效規模農業項目脫穎而出,正在逐步改變全市的農業生產格局,為農村經濟跨越發展和農民增收描繪更為廣闊的前景。 12月6日下午,記者在新街鎮孔葉村磚瓦廠看到,廠區前面堆滿了剛剛生產出來的成品,周圍還有幾個孤零零的蔬菜大棚。據介紹,18年前,這里曾經是成片的蔬菜基地。當時,能人葉友貴率先搞起結構調整,把100多畝農田變成蔬菜大棚,但曇花一現,這樣的輝煌僅僅維持了兩年。 新街鎮副鎮長李春青介紹說:“主要原因是土地地價高、人員用工的工資高、市場銷售行情不好,再加上一些技術的管理不到位,所以也就導致了虧損。” 就在這塊最早探索高效農業發展之路的土地上,這幾年積聚了大量農業產業資本,整齊的蔬菜大棚眼下已一眼望不到邊際。新街鎮負責人告訴記者,全鎮成型的大棚種植面積目前超過8000畝,畝效益平均達到1萬多元。投資市場化、設施高投入、產品商品率高,在這里,規模型高效農業的發展已逐漸形成良性循環。在李蕩村的一個蔬菜大棚里,記者遇到了主人李桂生。這幾天,他一直在伺弄這兒的冬暖大棚。他介紹說,這樣的蔬菜大棚每座造價高達8萬元,但效益相當可觀。 李桂生說:“大概在25天之后,我們的茄子可以上市,一個棚大概在一畝三分田左右,斤數要達到三萬斤。如果平均價達到3元錢批發給人家的話,那么一個棚也就是七八萬元、八九萬元。” 一畝田產出上萬元,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是不可想象的。2007年,政府出臺政策發展50畝以上露天農業項目的獎勵1萬元;50畝以上鋼架設施農業項目每畝補助1200元,水泥設施農業每畝補助800元,簡易大棚每畝補助400元。村組發展500畝高效農業項目的獎勵10萬元,150畝獎勵2萬元。此外,鄉鎮分一二三等獎也有5萬、4萬、3萬不等的獎勵。 溪橋的定單韭菜、分界的甜豌豆、元竹的蘆筍、廣陵的地膜芋頭、張橋的設施蔬菜,高效規模農業在全市開花的基礎上,正在向一地一特色、集成合作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全市高效規模農業面積達到30萬畝,其中設施大棚1.4萬畝,定單農業1.1萬畝,高效水產養殖面積1.3萬畝,今年預計可上市生豬106萬頭,家禽1110萬羽,完成農業增加值27.6億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