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通訊員 陳慶生 記者 呂曉文)12月2日上午,記者在泰興市黃橋燒餅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看到,工作人員穿著工作服,戴著帽子、套著手套,正在趕制黃橋燒餅。公司總經理顧林忠告訴記者,黃橋鎮上規模的燒餅店都已經由傳統的作坊式生產轉向了封閉式生產。這位江蘇省下崗青年再就業創業典型、全國光彩之星,三十年來將小燒餅做出了大文章,和他的同行們一起,將黃橋燒餅由作坊式生產推向了產業化發展。
早在明代,黃橋鎮就是江淮一帶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黃橋燒餅充當起了往來客商“古老而方便的快餐”。抗戰時期一場著名的黃橋決戰,黃橋燒餅又成為支前的食糧,“黃橋燒餅黃又黃,黃黃的燒餅慰勞忙”,一曲《黃橋燒餅歌》使黃橋燒餅名揚海內外,毛澤東曾夸獎“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作為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980年起,每年都有數十萬人前來黃橋鎮瞻仰游覽。曾接待過大批外地游客的泰興市黃橋鎮綜治辦主任何昌建告訴記者:“來瞻仰革命歷史景點的人非常多,每年都達到十幾萬,二十幾萬。他們臨走之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帶一點黃橋燒餅回去,品嘗黃橋燒餅,帶走一份對黃橋永久的眷戀之情。”
改革開放初期,黃橋鎮大大小小的燒餅店全部是作坊式生產,由于黃橋燒餅松、軟、酥,并且價廉物美,很受當地百姓和外地游客的歡迎。1986年,在一家燒餅作坊做學徒的顧林忠靠100元流動資金,也開起了自己的燒餅店,并掛上了“為群燒餅店”的牌子。 黃橋燒餅名氣雖大,但一直“養在深閨”,過去都是直接食用,沒有包裝,攜帶不方便。1989年,顧林忠請搞印刷的朋友陳義設計制作了禮品包裝盒。至今,黃橋鎮絕大部分燒餅店的包裝盒全部由陳義制作。陳義告訴記者:“1989年的時候,我們黃橋鎮年銷售燒餅盒只有5萬只,現在不一樣了,像為群燒餅店2008年的燒餅盒銷售一年就達到四五十萬只。”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黃橋燒餅品種還不多。一般品種有擦酥燒餅、方餅、麻餅、斜角餅、漲燒餅等;精細品種只有肉松和板油白糖的。黃橋鎮的燒餅業主們根據不同的消費需求,在咸和甜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出了黃橋燒餅系列特色品種,現在黃橋燒餅已經形成了6大系列、20多個品種。顧林忠說:“有特色的比如我們泰興的銀杏啊、肉松的,還有牛肉、肉脯、雞丁、龍虎斗、蟹黃、蝦仁、棗泥等。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的品種也在不斷增加。” 到2000年,共有70多家燒餅店星羅棋布于黃橋鎮區。如何讓燒餅真正成為黃橋人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必須走品牌化戰略和產業化發展之路。2001年,黃橋鎮成立了黃橋燒餅產業辦公室,黃橋鎮紀委副書記、黃橋燒餅產業辦公室主任戴星奇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間,我們黃橋鎮黨委、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產業促進措施,申請了‘黃橋燒餅’集體商標,2001年和2004年舉辦了兩屆黃橋燒餅節,產生了巨大的產業推動作用。”為將燒餅產業做大做強,黃橋鎮的燒餅業主們還集體成立了“黃橋燒餅產業協會”,統一生產標準,規范經商行為,共同打造燒餅品牌。為群燒餅店等還走出黃橋,在全省各地開設品牌連鎖店,為企業帶來了市場,更為燒餅產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顧林忠說:“通過兩次燒餅節,政府推動,我們也不斷開發,我們為群燒餅店現在從過去的一個門市部、一個棚子,發展到現在8個門市部,包括泰州、泰興、黃橋、高速服務區。” 黃橋燒餅店投資小,效益高,是發家致富的好渠道。10多年來,全國各地慕名到黃橋學習燒餅制作技術的達3000多人。顧林忠告訴記者:“從1996年開始,我就申請黃橋燒餅技術培訓中心,當年牌子掛出去后,全國各地有100多人來我這里培訓。下崗職工比較多,我們認真地教他們,按照我們黃橋燒餅的傳統工藝,回去基本上都開了燒餅店,生意還都可以的。” 在政府的引導下,黃橋鎮多家燒餅店還申請了國家食品安全質量體系認證。顧林忠告訴記者:“今年已經申報了國家ISO食品安全體系認證,這在燒餅行業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我們一年總產值在500多萬,我們真正做到了小燒餅、大產業!”黃橋燒餅產業辦公室的統計資料表明,包括臺北市在內,全國幾乎每個大中城市現在都有了黃橋燒餅店,國外一些酒店的菜單上,赫然印著“黃橋燒餅”字樣,黃橋燒餅已成功地走向了全國、走向了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