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緊隨國家糧油體制改革的大潮,逐步實現了糧油市場的全面放開。農民賣糧、居民買糧已經不再是難事。 11月29日下午,家住泰興鎮萬橋路上的葉題祥得知家里的大米快吃完了,立刻來到離家不遠的劉芬銀糧油店購買。店里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大米琳瑯滿目,老板熱情招呼,逐一給老葉作介紹。老葉家決定買一袋太湖香米,回家嘗嘗。 葉題祥說:“隨意選擇,有好的買好的,要差的買差的。現在改革開放后,任何人都想吃好的了。” 和很多老城區的居民一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葉也曾為買糧吃犯過愁。那時侯,糧油實行國家統購統銷,城鎮居民定量計劃供應,泰興的標準是每人每月大米24斤、油4兩,小孩每月10斤。糧油卡是當時的特殊憑證,沒有它,誰都不能買到一粒大米。 葉題祥說:“在只有十幾斤的情況下,還要限卡、憑卡才能買到糧油。要買的話,你還非要到糧管所等主要的地方去買,別的地方你還買不到,你沒有計劃也買不到。” 經歷兩次糧油體制改革后,1993年,實施了40年的城鎮居民糧油供應制度被取消。我市糧油市場逐步走上了多元并存、快速發展的軌道。如今,國營糧油店、私營糧油店以及超級市場為市民購糧購油提供了更多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