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枝圩是蔣華鎮(zhèn)同德村的一個由100多戶村民組成的村民小組,以前,這里被稱做“花子圩”。別看名字只改動了一個字,但這一字之別卻體現(xiàn)出整個村從貧到富,從弱變強的巨大變化。 記者來到花枝圩一棟普通的村民住宅,三層小樓、寬敞的院子、一應俱全的家用電器顯示著主人生活的富足。77歲的李大龍年初剛搬進這棟別墅,回憶起50年前他逃荒來到花枝圩時的情景,老人家的話語里有幾分酸楚。 李大龍說:“原來是五架梁三間,后來是八架梁四間,也沒有吃也沒有穿,沒想到現(xiàn)在能過上這樣的日子。” 50年前,這里還不叫花枝圩,那時候人們把這里稱作“花子圩”。在這里做了50年村委會主任的惲德章告訴了我們花子圩的含義。 惲德章說:“花子圩因為要飯的人多,叫花子嘛,所以叫花子村、花子圩。” 當時花子圩的村民全是逃荒、流浪到這里來的。那時候300多人的村子,只有2戶人家過上住瓦房、吃米飯的日子,十幾戶人家都是以討飯為生。 惲德章說:“住的是茅草房、吃的真正是菜糠,過去吃飯時有兩個菜就是好的人家了。更不用談上學的話,好多人都是文盲。” 改革開放之后,花子圩的人們迎來了好日子。村里辦起了鞭炮廠、五金廠、電鍍廠,三家企業(yè)工業(yè)總產值最多的時候達到每年200萬元,村民收入每年也有好幾千元。進入上世紀90年代之后,花子圩的村民們眼界寬了,年輕人們都背起行囊外出打工,靠勞動賺取更多的收入。 惲德章說:“現(xiàn)在是通直的水泥路,家家戶戶蓋樓房、別墅,有小汽車,都很富的。” 如今600多人的花子圩,常年在外務工經商或從事三產服務業(yè)的就有200多人,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超過1萬元。花子圩這個代表著貧窮落后的名字顯得名不副實,村民一合計,決定改名字。 惲德章說:“現(xiàn)在叫花枝圩,漂亮了,樹枝的枝,也確實變漂亮了。” 從花子圩到花枝圩,一字之別卻體現(xiàn)了改革開放三十年后,老百姓生活切切實實的變化。 惲德章說:“國家的政策、黨的政策好,沒有黨的政策是不可能有現(xiàn)在的生活的。過去人家忙得也苦,但沒有好政策是不可能有好生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