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劉盛華 記者 肖宏君) 這些天來,位于江平路與南三環交界處的經緯物流公司顯得格外忙碌。同樣,位于東三環的蘇中物流有限公司也是訂單不斷,忙個不停,總經理陳愛國高興地告訴記者,90年代的時候,公司主要靠外地車輛進來運輸,但是外地車輛都不情愿進來運,因為我們泰興的路沒辦法進來。但是目前我們泰興開通了泰常路、江平路、姜八線、寧通高速、寧靖鹽高速,貫穿大江南北,不僅外地車輛都到我們這邊來運輸,而且公司也組織了自己的車隊,將貨物運輸出去,將外地的貨物運輸到我們泰興。江平線、泰常線、沿江高等級公路泰興段、姜八線以及如泰線,再加上穿境而過的三條高速公路,獨天得厚的交通條件,拉動了貨運代理配載為主的運輸服務業市場迅速發展。目前,我市從事貨運代理、配載的經營戶有70多家,自營開辟了通往全國多個省、市、地區的20多條貨運專線,從事運輸的車輛2900多輛,運力15000多噸。
三十年前的泰興,全市僅有三條干線公路,一百公里的曲折坎坷總是顯得那么漫長。坐車,一路顛簸;騎車,一身泥漿。從江都到南通平潮的省道江平線從我市穿境而過,在1978年之前,是一條泥石路,但在當時卻是我市等級最高的一條主干道。市交通局原工程股股長、79歲的毛展義老人談起當年感慨萬分,他告訴記者,當時的江平路只有三公尺的路面,路基是九公尺,當時的車流量24小時已經超過1000輛次,車子走起來就會坑坑沆沆。
大發展需要大交通,大交通推進大開放。1978年10月,江平公路縣城至口岸段建成通車,這是泰興第一條瀝青路面。建成后的車流量達2000輛次,翻了一番。此后到1982年, 如泰公路、姜八公路、泰高公路都實現了黑色路面。
1987年建成通渡的七圩汽渡是我市連接蘇南的重要通道。在沒有建成前,從八圩去常州繞道需要多走40多公里,汽渡建成之初,同時新建了泰七線,當時是路基九米、路面七米的沙石路。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我市按一級路標準對原有的泰七線進行改擴建,并更名為泰常路即232省道。這也是泰興有史以來工程量最大、投資規模最大的第一條省道公路干線,全長33.7公里,總投資3.5億元。路面等級的提升,使汽渡運輸市場迅速繁榮起來,浩通七圩汽渡運輸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姚登寶介紹說,原來初期建設的時候,一天只有500輛的車流量,現在的車流量最高已經達到了兩千至三千輛。
從國民經濟發展上來說,交通是樞紐,如果沒有道路發展,要想發展國民經濟是不可能的。因此,推進泰興跨越發展,必須交通先行。2000年至2007年,沿江高等級公路泰興段、姜八線等交通干線相繼建成。如泰線即334省道全長48.7公里,總投資4.5億元;姜八線即229省道泰興段全長29公里,縱貫我市東部黃橋老區腹部,總投資3.2億元;沿江高等級公路泰興段全長23.9公里,總投資1.6億元。這些交通干線一起構筑起我市公路網絡的主骨架。另外,寧通、廣靖、寧靖鹽三條高速公路從我市過境,總里程達到72.5公里,有五處上下互通,與省道干線或市鄉公路相連接,為我市南下北上、走向全國提供了重要的快速通道。四通八達的對外道路交通網絡,使我市迅速融入長三角,縮短了與全國各地的時空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