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低矮破舊的草危房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磚瓦房、小樓房。2001年,我市農村草危房改造工作開始啟動,到2005年年底,僅僅用了五年左右的時間,作為一個時代的標志,農村草危房全部退出了歷史舞臺。
與過去低矮破舊的三間草危房相比,如今的新街鎮金干村朱翠華一家人早已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兩層小樓房,門前有小型的水泥谷場,朱翠華在自家門前就能曬糧食。五年前,一家八口人還住著70平方米的危房,而現在一家六口住上了160平方米的樓房,對于這樣的變化,朱翠華以前連想都不敢想。 2003年,市民政局、新街鎮政府補貼朱翠華一家5000元,并在人力及建房手續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朱翠華的兒媳婦是貴州人,嫁過來時住的是草房,心里不免有些失落。新房建成后,這個外地新媳婦終于安了心。朱翠華的兒媳婦浦沼蓮告訴記者:以前想過,這日子沒法過,家庭又是這么困難,這日子怎么過呢?現在生活總好了,干起活來總有勁了。 現在,浦沼蓮除了忙農活外,還在附近的一家單位找了些臨活,丈夫外出打工,老人照顧孩子,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新街鎮屬于黃橋老區經濟薄弱鄉鎮。全鎮28個行政村,2003年前有草危房120多戶300多間。這些房屋大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大部分破舊不堪,搖搖欲墜。2001年以來,根據省政府為民辦五件實事的要求,市鄉兩級加快了草危房改造的步伐。 與此同時,全市上下也迅速掀起了草危房改造的高潮。將指標分解,落實到戶;落實政策,減免規費;廣泛動員,多方籌資,一時間,消滅草危房成了政府工作的重點,成了全社會關心的熱點。 新街鎮東河村的戴四遠,在政府補貼下,2004年下半年,將原先的三間草房翻建一新。去年下半年,他又開起了拖拉機,年收入達到了兩萬元。從2001年起的五年內,新街鎮累計改造草危房168間,65戶貧困戶相繼住進了新房。 根據統計,2001年至2005年,我市上爭省補助資金174萬元,市財政配套資金182.9萬元,累計356.9萬元,圓滿完成了省村草危房和高危房839戶的改造任務,消滅了草危房。 2005年,在省政府為民辦五件實事任務完成、我市無補助資金的情況下,又提出全面實施“危房掃尾工程”的目標,保證危房改造工作不停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