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高效規模農業方興未艾,不少適銷對路的農副產品批量走向市場。在這一背景下,我市的一些農業項目經營者開始將目光轉向品牌建設。相關統計顯示,截止目前,全市已有農副產品商標267件。 11月11日,元竹泰元泰生態種養基地收到了由國家工商總局發來的信函,告之他們申請的“泰元泰”商標已被受理。 “泰元泰”生態種養基地是由在上海經商的元竹人葛祥富創辦的,基地占地1500畝,主要養殖獺兔、種植蘆筍和香椿。 雖然“泰元泰”商標要等到六個月以后才能最終批下來,但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從現在起,種養基地就可以開始啟用不帶R的標識。泰元泰種養基地經理葛祥富感慨地說:沒有商標,沒有自己的品牌,在市場上是不能生存的。注冊自己的商標就是考慮到將來的發展,在市場上有自己的競爭能力。 由于高效規模農業的發展,今年,我市各地有不少地產農副產品次第上市。與住年不一樣的是,不少農副產品開始包裝上市,不再裸賣。在新街鎮翠源果業公司,李廣友經理告訴記者,今年葡萄園取得了大豐收,250畝葡萄畝產均在3000斤以上。這些葡萄全部打著“碧翠源”的牌子上市,銷售效果令人滿意。
“泰元泰”牌蘆筍、“碧翠源”牌葡萄、“綠寶奇”牌冬棗、“黃橋”牌牛奶、“濟川”牌生豬,大批各具特色的農副產品打著響亮的牌子闖市場,已成為我市高效農業發展中的新現象。業內人士認為,農副產品商品化是規模農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注冊商標、打造品牌是農副產品商品化的必然路徑。但品牌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市農副產品的品牌化還只是剛剛起步,要真正打造出幾個有市場影響力的品牌,路還很長。新街工商分局局長顧曉斌說:企業如何創造自己的品牌,首先要有一個注冊商標的意識。因此企業從創立之初起,就要有商標意識。商標的含金量不是天生就有的,它要有長期的市場積累和企業文化沉淀。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另外,商標的含金量還必須有個穩定的產品質量做保證。企業還要有商標保護意識,當企業發現注冊商標受到別人的侵犯時,要及時向有關部門進行舉報投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