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按照“政策覆蓋城鄉各類群體,人人享受社會保障”的總體目標,不斷完善社會保障的政策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基本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業有救助”。
11月8日上午,市社會保險處的工作同志來到河失鎮河頭居委會杜莊三組燕雪蘭的家中,將辦好的新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交費卡和銀行卡送到了她的手中。燕雪蘭不久前申請參加農村保險,她和丈夫每年交納1000元,年齡大了就可以享受每年1400多元的養老補貼。
我市去年實施新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以后,河失鎮河頭居委會杜莊片2000多農戶,已經有1800多戶參加了保險體系。根據各戶不同的情況,新農保推出了不同的保險類型,讓農民能夠迅速享受到參保的實惠。河失鎮河頭居委會杜莊居民沈壽山說:“我一次性交了7500元,我現在也拿到69元7角,等于就是70元,想想還是蠻劃算的。”
1992年,我市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開始起步,16周歲以上的農村男女均可以參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但是,由于這種舊農保政府不補貼,保金不增值,對農民的實際保障能力還不強。河失鎮河頭居委會會計站長陳玉健說:“過去的老農保,額度小,只有2元一個人一個月,所以到最后拿到的錢起不到保障的作用。”
2006年,我市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開始實施新農保。新農保加大了對農民的補助扶持力度,政府每戶補貼超過100元,保金根據社會經濟情況進行調整,一張保單保全家。工作推開后立刻贏得了廣大農民的青睞,覆蓋率不斷上升。
與此同時,機關、事業、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事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從1986年代開始,交納基數逐年增加,保障能力迅速增強。南極集團副總經理汪立慶說:“改變了過去職工養老由企業大包大攬的格局,實行社會共同負擔,企業甩掉了包袱,同時也為構建良好和諧用工勞資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2年到2005年之間,通過政府引導和農民自愿,全市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近12萬人,累計農保基金8000多萬元,2000多人領取養老金。 2007年到2008年9月,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我市新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超過了14萬人,征收保險費1.3億元,已經支付養老金691萬元。
泰興市社會保險處主任唐建群說:“一是社會保障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由過去單一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擴展到含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障為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二是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不斷擴大;三是社會保障的水平不斷提高,退休人員的養老待遇逐年增加,醫療保險報銷額度逐年上升。”
58歲的陳國棟在市人民醫院已經住了一個多月了,由于身患重病,他每年住院治療10次左右。長期治病,帶來了巨額的醫療費用。退休工人陳國棟告訴記者:“一年都要給十幾萬元,這是國家有醫保的,沒有醫保的話就……總像這一個療程,七千幾百元錢,自己只要給一千幾百元。”
陳國棟在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支持下,才沒有走上因病致貧的道路。我市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起步早,但是覆蓋率一直不高。2003年以后,我市加大了對企業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的強制力度,僅2003年一年就吸納1.2萬名破產特困企業退休職工參保,目前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率已經超過90%。
數字鏈接:
截止2008年9月份,全市企業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7萬人,支付保金1億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萬人,支付養老金2.4億元;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4.4萬人,支付保金800萬元;機關保險9500多人,支付保金4200多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