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住公房,90年代房改房”,這句流傳在城區老職工中間的順口溜如今已經徹底地消亡。隨著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越來越多的城鎮職工享受到國家住房政策的種種優惠,圓了自己的住房夢。 今年78歲高齡的樊國華老人是市公安局退休干部,如今他和老伴住在府前街的公安局宿舍,兩個人住98平方。閑暇時,老樊喜歡養花種草。
樊國華說:那個時候沒有空間,能夠看得見的地方就那么一點點。沒有空間,我就不去買花。房子到了這個下面,就買得比較多了,有時一次買上十幾盆。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樊國華住在單位辦公室里,一間不足30個平方的小屋,老樊衣食住行都在里面,條件十分簡陋。 樊國華說:當時的困難很大,沒有房子,我就住了一間屋。一間屋既是我的辦公室,又是飯廳,還要接待人。人多,沒有房子,安排不下來。 1985年,公安局為了改善職工住房條件,修建了一棟兩層的小樓,樊國華分到了三間住房。在樊國華老伴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當時單位安排的這幾間公房。 樊國華的老伴楊燕寧說:這個房子是公家給老樊住的,雖然比較簡陋,我們還是蠻滿意的了。 樊國華也說:當時住房還是很困難的,有的住在西邊春林巷,一個房間里住著三個人,也有的局長還是住的一間屋。 公房制度的實行占用了國家資金,而且無法體現機會均等、優先安排的原則。1995年,我市結合國家房改政策,開始推行房改房和單位集資建房制度。單位公房可以根據面積和職工具體情況折價出讓給使用者。同時,一批職工給本錢、單位統一建設分配的集資房紛紛落成。樊國華一家只花了3萬多元就拿到了如今居住的房子。 樊國華說:就是集資建房,建的這個六層樓,解決了不少職工的住房困難。這個地方就是42戶,后面還有建了將近40戶。 1998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出臺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停止集資房建設,住房補貼、公積金制度隨即成為城鎮職工獲得住房的主要方式。老樊的女兒女婿都在機關工作,2003年,他們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在城區御景園購買了180平方的復式樓。 樊國華的女婿李明說:當時首付是30%,剩下的用公積金貸款,貸款之后把房子先拿下來,先住進來。這種方式總體感覺是好的,這也是住房政策改革帶來的好處。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不斷創新投資渠道,城市住宅建設面積持續攀升,城市居民住房條件得到不斷改善。從1995年至2008年的十三年間,全市公房面積由5.1萬平方米增加到934平方米;集體建房面積從無到有,并逐步增加到5.59萬平方米;購房補貼由0元上升到3600萬元;公積金繳存金額從30萬元上升到5億元。 數字對比 公房面積 5.1萬平方米 934平方米 集資建房面積 0 5.59萬平方米 購房補貼 0 3600萬元 公積金繳存金額 30萬元 5億元 經濟適用房套數 790套 1489套 市房管處副主任錢建遠說:2007年,我們重點解決低保、特困職工中的住房困難家庭。今年,我們重點解決月收入400元以下、住房面積18平方以下的住房困難家庭。租金補貼標準從2007年6元每平方米,提高到今年的8元每平方米。2009年,我們還要逐步擴大。到目前為止,今年我們一共發放租賃補貼48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