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糧食作物研究室主任、高級農藝師欒春榮,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埋頭搞科研,為我市的玉米高產高效栽培、育種攻關和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作出了積極貢獻。 這段時間正是玉米試驗品種的揚花季節,欒春榮和同事整天泡在地里,做玉米雜交試驗。玉米是我市主要的旱谷作物之一,效益低下一直是困擾廣大農民群眾的難題。培育出高效優質的玉米種子一直是欒春榮的夢想。 為搜集到各種玉米種質資源,欒春榮跑遍了省內外數十家科研單位。為準確收集各類試驗數據,他幾乎放棄了所有的節假日。經過長達7年的不斷探索、研究,他運用雜交等手段,選育出的鮮食玉米新品種——蘇玉糯6號,2004年經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批準在全省推廣,填補了泰州地區玉米品種的空白,并輻射至浙江、上海等地,累計增加經濟效益2100多萬元。欒春榮認為,他還是比較幸運的,能夠經過10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一個品種,這對于他來說應該是最大的幸福。 16年來, 欒春榮先后承擔了全國玉米學組、省噸糧田建設等課題85項,先后在根思、河失、劉陳等鄉鎮建立生產示范基地8000余畝。繁重的科研任務,使原本瘦弱的他患上了慢性腎炎,2005年,組織上將他調到了市農技推廣中心工作,但進城半年后,欒春榮又執意回到農科所繼續從事玉米科研工作。欒春榮說,他一方面去廣泛征集好的育種材料,另一方面去通過改進育種方法、改進工作思路,爭取早日拿出一些品質好、產量高的品種,提供給廣大農戶種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