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各地大辦化工到如今的開發區集中管理高端生產,我市的化工產業經歷了涅槃般的陣痛,逐漸由弱變強,由小變大,化工產業也成為我市日益壯大的支柱產業。
原南沙鎮是我市東部地區經濟啟動較早的鄉鎮之一,鄉鎮合并之后成為溪橋鎮的一部分。坐落在南沙集鎮西街的一個荒廢的廠區,就是七、八十年代聞名于全市的泰興國營染料化工總廠的舊址,廠區占地面積60多畝,盡管已是荒草叢生,但那些高大的斷瓦殘垣依然透著工廠鼎盛時期的繁榮和富庶。
就是這樣在全鎮乃至全市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化工企業,由于環保意識薄弱,治污設施不到位,在當時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化工對經濟發展巨大的刺激,也沖昏了人們頭腦中原本薄弱的環境意識,在染化總廠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治理、群眾上訪不斷的同時,一分廠、二分廠相繼建成,在那個年代,人們為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溪橋鎮南沙居委會劉甫說,這里的水紅的、黑的,象醬油,市政府下來的干部都不敢看,人家都帶水身邊吃,沒人敢吃這里的水。第二個問題是我們這個地方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全國鄉鎮之首。
溪橋鎮南岱村村民朱正華說,就是那次不知道是哪個廠里放的污水,第二天一大早,這里三個站都打水,一打以后就把小秧全燒死了。
河水燒死了七百畝秧田的消息不脛而走,群眾對于整治化工污染的呼聲很高,中央電視臺 、江蘇電視臺進行了報道,南沙事件引起了省市的高度關注。1992年,市染化總廠徹底關閉并實施了整體搬遷。記者在市經濟開發區內看到了由染化總廠轉制而來的錦雞染料有限公司。企業生產紅火,治污設施先進,企業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錦雞染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立華說: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特別是污水處理,我們上了將近1000萬的裝置,還有污水處理總廠最后的處理,這對我們生產經營都帶來了很大的發展。
然而,大辦化工產生的后果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消除的,開發區外各地星星點點的400多家化工企業,絕大部分仍然威脅著群眾的生活。
市環保局副局長季維錫說,有句俗話說:“東西南北中,處處有化工”,小煉油、小化工、小電鍍、小染料,比比皆是。這些企業沒有任何治污設施,污水隨意排放,極大地污染了各地的環境,群眾反映十分強烈。
從1996年開始,我市分三批取締“十五小”企業,第一批50家,第二批20家,第三批5家。消滅了“十五小”也就消除了污染事故的最大隱患。2006年,應和著全省整治化工行業的呼聲,我市開展了大規模的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行動,由市紀委牽頭,環保、公安、工商、安監聯手,目標就是還全市大地一片凈土。
季維錫說,在對全市379家化工生產企業進行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排查出的近100家存在環境問題的化工生產企業分別下達了限期治理、限期整改的通知。對一些整治不力,仍不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整治任務的企業,依法按程序報請市政府責令關閉。
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我市在一手抓環境整治的同時,一手抓開發區建設。我市在建設開發區過程中,日益重視把污染治理問題作為進區的先決條件。一方面,對已進區的企業,加大企業內部治污設施的完善和到位,另一方面,投入2億元建設先進的污水處理基地,園區污水做到統一處理、達標排放。到2007年,開發區企業已經全面完成了排污的集中治理,進區項目許可機制、長效管理機制成功運轉。
市環保局局長官新民說,除了投資規模強度作了不斷的要求以外,對污染這一塊也強調了兩點:一個是重污染的這些項目一律不上,第二個就是雖然污染不是很嚴重,但是治理難的項目也一概拒絕。就這三年以來,我們在開發這一塊拒絕的項目有將近20個,總的投資額度有將近30個億。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就已經明確,就是經濟開發區以外的地區不再新上化工項目。
近年來,我市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堅定不移地扶持壯大重點化工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化工產業鏈的循環利用和高端發展,保持泰興經濟開發區的良好發展態勢。
官新民表示,今后這段時間,他們主要抓三方面的工作:一個仍然在項目的準入上進一步控制,就是說不允許在開發區內新增污染物;第二塊就是下決心解決循環經濟的發展問題,使污染物大量減少,最后實現污水的零排放;第三個就是要啟動非化工類項目,使我們開發區的產業結構更加凈化、更加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