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上海交大的高才生到鄉鎮企業工人,再到中丹集團總經理,張家慶堅持自我挑戰,不斷超越,帶領著他的創業團隊不斷創新,將中丹集團打造成為傳統產業與高新產業比翼齊飛的現代企業,并在創業創新中越走越強、越走越大。
10月21日下午,剛剛從瑞士回來的張家慶來到中丹藥物研究院,了解近段時間的研發情況。張家慶告訴記者,研究院現在是中丹的核心,它要為中丹在不斷創業的征途上提供科技支撐。帶領一個規模企業持續做大做強,這是張家慶一直以來的創業理想和目標。1992年,張家慶從上海交大畢業。許多同學選擇留在了大城市,而張家慶卻出人意料地拒絕了大亞灣核電站的聘請,回到家鄉,加盟中丹。
張家慶告訴記者,那個時候,作為90年代初的一個上海交大的畢業生,選擇回到農村來工作,現在回想起來,首先一個是因為有高人指點,幫助你理清人生奮斗的目標和發展的方向,第二個其實也是自我挑戰,到鄉鎮企業來努力,一樣能夠創造出好的成績,能夠創造出輝煌的人生。
不斷地自我挑戰,這是張家慶創業征途中的一個法寶。從車間到跑市場,張家慶憑著自己的辛苦努力,很快成為中丹年輕員工中的佼佼者。2001年12月,中丹集團董事長任人唯賢,把年僅33歲的張家慶推上了總經理的位置。當時的中丹集團已經是全市規模較大的企業之一,靛蘭、氨基苯醚、乙氧基喹啉等主要產品都已經做到了全球產量最大。是固守基業,還是繼續創業?要創業如何拓展發展空間?張家慶帶領著他的團隊果斷決策,對成熟產品改進工藝,同時向資源豐富、成本較低的西部進軍,本部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張家慶說,尋求一些發展的新的機遇,所以走進西部,去開發新的第二戰場,去尋找資源、能源豐富的地方,去優化產品結構;同時,在本部這個地方,實行騰籠換鳥,開發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新興產業,來彌補在本地產業的不足,這樣實現了中西部、東西部的聯動。這實際上并不是一個人突發其想,這是一個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所作出的明智的選擇。
張家慶和他的創業團隊成功了。中丹投資的重慶紫光化工成為重慶50強企業,今年上半年產值17億元。中丹投資的內蒙古泰豐公司也成為當地重點骨干企業,形成了中丹在西部的萬噸靛蘭基地。而在本部,中丹研究院成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印第安納大學等高校的博士、碩士紛紛加盟。通過研發和國際商務定制,中丹的醫藥產業已融入國際頂級醫藥循環圈,先后與美國、瑞士、日本等國的跨國制藥企業合作了一批高端項目,使醫藥產業成為中丹新一輪創業的生力軍。去年,中丹營業收入30億元,今年將突破50億元。作為一名青年企業家,張家慶正帶領他的團隊在創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長。他認為,創業雖然辛苦,但很幸福,創業的關鍵在團隊。
張家慶說:創業總是辛苦的,我覺得現在做企業沒有人不感覺到辛苦,那么當你在辛苦地付出之后,有了回報,無論是對社會、對企業還是個人,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幸福。對于創業,一個人創業那只能是創小業,只有帶領一個團隊共同創業,那才能創大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