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霞鎮印達村四組村民李吉平今年已經55歲了,每每吃過午飯,他總和家里人一起坐在客廳里看看電視聊聊天。自從農村里不愁用電,老李就覺得生活越過越有滋味了。應記者的要求,老李翻出了珍藏在箱底的煤油燈,回憶起那些沒電的歲月。李吉平告訴記者:過去沒電,就用這個洋油燈,這個洋油燈是條件比較好的人家才用,放在房里讓孩子學習的,條件差的人家就用不起,只能用另外一種洋油燈掛在墻上。 在1978年以前,我市的農村很少有電,全市只有9座簡易的變電所,220KV、110KV的供電線路不超過10幾公里。電力管理和保障歸各鄉鎮和村組,有條件的可以用上短暫的不穩定的照明電,沒條件的只能是煤油燈、沼氣燈。從1980年起,我市開始實施低壓線改造,建設用電標準村。到1987年,全市共改造低壓線3535公里,照明用戶發展到7840戶。但是這樣的改造,還是各自為戰,缺乏統一的標準和管理。農村群眾依舊是盼電難、用電貴。 市供電公司副總經理李國兵告訴記者,1998年以前,我市的農村用電還處于無序狀態,由于各個鄉鎮電網投資不足,線路老化,設備陳舊,電源點少,造成農村電壓不穩,電燈時亮時停。老百姓有句俗話“電費照把,洋油照打”。同時,各地電價也不一樣,跑冒滴漏嚴重,人情電、關系電大量存在。農村電價普遍偏高,嚴重制約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實施大規模的農村電網改造已經迫在眉睫。 聲勢浩大的農村電網改造在1998年就拿出了實施方案,計劃投資2.5億元。在全市動員大會和7次電力系統動員會議以后,1999年6月,170個施工隊伍、2000多名電力施工人員奔赴農網改造一線。重點針對農村變壓設備布點少、導線細、高低壓不穩定等弱點,全面整修和更換。省里面對泰興的要求是:三年的工程量一年必須完成。 李國兵說,農網改造也得到了各地群眾的積極支持,拉線、立桿、挖塘,全市投入義務勞力數萬人次。 到2000年6月,全市共完成新建改造10KV線路908公里,400V線路6048公里,拆換和新增配電變壓器2082臺,低壓配電箱柜2015套,883個行政村電壓電網線損當年就下降到12%以下。2001年以后,我市又陸續進行了二次、三次農網改造,對第一次改造的成果進行完善和補充。 在成功實施電網改造的同時,我市還進行了電價的調整,至2003年,城鄉實現了同網同價。 李國兵告訴記者,第一輪電網改造后,農村供配電設施及農電站的人才物,劃歸供電公司統一管理,從此,農電事業進入正規化管理的軌道。 基礎打牢了,體制理順了,我市的農村電網建設還在繼續。入戶線改造、農村變電站的擴容和改造,如今,農村電氣化村的建設已經啟動。2007年,全市建成電氣化村3個。今年,曲霞印達、姚王桑木等5個村組又相繼建成了電氣化村。明年,我市將創建成全省農村電氣化縣。 曲霞鎮印達村村委會副主任虞仙說:現在我們村里用電非常安全,跳閘的情況很少,電壓比較正常。群眾家里空調、冰箱、彩電基本上都到位了。 圖表對比 1978年 2008年 變電所數量 13座 24座 配電變壓器容量 15.08萬千伏安 98.7萬千伏安 送配電線路長度 4302.7公里 10998公里 全市用電量 1.06億千瓦 22.54億千瓦 照明用電戶 1342戶 全覆蓋 農村電價(每度) 最高值2.1元 0.52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