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4歲的夏慶國是銀行的一名工作人員,從1977年至今,他持之以恒書寫了192本日記,不僅記錄了自己30年來的工作經歷,更見證了改革開放后城區的巨變。
深秋時節,秋高氣爽,老龍河安詳地向東流淌。公園橋下,一排排整齊的院子沐浴在晨光之中。30年前,這里還是成片的農田。當年23歲的夏慶國,作為最后一批下放知青從泰興城區來到了城郊。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故地重游,一聲問候,勾起了那段難忘歲月的回憶。
隨著改革的春風,泰興城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夏慶國插隊時的魚塘、宿舍、豬舍,現已建成了人民公園。從下放的那天開始,夏慶國就開始寫日記,30年來,從沒有間斷過,而所有的日記本也完整無缺地保存至今。
雖然夏慶國寫的是私人日記,但卻濃縮了泰興30年的風云。打開一頁頁發黃的日記,一行行字跡工整的句子躍然紙上,讓人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切身感受著過去的歷史。憑票買糧、恢復高考、參加自學考試、考進銀行、大慶路改造、實行夏令時、妻子陣痛65次生下兒子、泰興有了銀杏藝術節、申辦奧運獲勝……一一呈現在他的日記里。1992年,泰興撤縣建市,夏慶國記載下了群眾歡欣鼓舞的場景。
夏慶國一邊翻著日記一邊念著:1992年10月16日,星期五,天氣,陰。今天,140多輛轎車從大慶路上駛過,幾百名兒童手捧鮮花,載歌載舞,成千上萬的人群圍觀在人行道兩旁,對這一激動人心的場面無不歡欣鼓舞。泰興大戲院煥然一新,來賓們濟濟一堂,在這里舉行慶祝活動,這是泰興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不管炎夏寒冬,不管生病作痛,不管忙碌悠閑,夏慶國都堅持每天寫日記,這已經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目前為止,已經寫完了192本,全部疊起來的話,高度超過了2米。夏慶國告訴記者,他還將一直寫下去。
夏慶國說:我想會寫到我不能寫為止。日記伴我三十年,我隨日記度終生。
|